別相信媒體,這才是真正的伊拉克!
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
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
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在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裡
一位不畏槍林彈雨的圖書館長
千辛萬苦地保存文化遺產
並打造出能讓員工忘記戰爭痛楚的工作天堂
(編按:每一次跟作者聯絡,我都好怕他已經不在人間)
《烽火守書人》編輯小記──
「不會吧,連去銀行都是要冒著生命危險?」、「在圖書館裡又不是在銀行工作不是應該很安全的嗎?他做了什麼事會接到恐怖分子的死亡恐嚇呢?」
記得第一次讀到伊斯康德館長的線上日記時,我心裡發出這樣的疑問。那時對伊拉克的社會民生毫不認識,也搞不清楚什麼是什葉派、遜尼派,伊拉克人之中就只知道海珊一個而已;也不曉得當一個巴格達人能夠平安度過每一天是多麼不容易,生命可以迅間失去任何價值。
2007年2月,我從《紐約時報》的網站讀到一篇有關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的文章 Baghdad Day to Day: Librarian’s Journal。文章提到了該館館長把自己的日記刊登在大英圖書館的網站上,於是我就點進去看。館長日記裡面所寫的,不是談書、館藏特色、不是講舉辦什麼閱讀推廣活動,也從沒有提到讀者的情況。他記下的是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了爆炸、哪些館員接到死亡威脅、家人被殺,甚至是館員被綁架和被謀殺。
我曾經到埔里圖書館跟讓館的館長和館員做訪問,圖書館在921地震時也是全毁,館員是一本一本書這樣從倒塌的圖書館裡搶救出來的。我當時就覺得很感動,對他們來說救人和救人同樣重要吧,在館員的努力和政府的幫助下這幾年間重建了起來,現在更被譽為是全台灣最美麗的五星級圖書館。反觀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它沒有那麼幸運。那裡沒有書香咖啡香,而是還殘留著被火燒焦的味道。
網路與書曾經出版過一本《失書記》,那是中日戰爭時著名藏書家鄭振鐸如何搜書保護書,避免把古書落入日本人手上的記事。我想伊斯康德的日記在某方面很像,都是一個對自己國家文化有擔當的知識分子,如何讓書免受摧殘,甚至視文化傳承的使命高於個人的生命。尤其這一句讓我動容(也因此用作文案):「我漸漸發現,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最完美的人類應該是那些能隨時關起所有感官的人。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我覺得很值得把館長的日記出版成書,可以讓我們的讀者了解真實的伊拉克、當地人民是怎麼生活的,以及相比起來我們其實是何等幸福。於是我開始想辦法與伊斯康德館長聯絡,希望可以把他的線上日記出版中文版,而我唯一的途徑就是和大英圖書館。沒想到很快過了幾天我就獲得了大英圖書館的回信,因此開始了我跟伊斯康德館長的「鴻雁傳email」。我跟他說明了我的意圖,以及出版想法。伊斯康德館長很爽快的就回答說,願意把日記交給我們出中文版本,於是我就開始準備雙方的合約,也繼續上大英圖書館的網站看館長的日記。
雖然館長日記是用英文書寫的,也是首先於英國的網站上刊載,不過和館長剛接洽時他表示過並沒有考慮要出英語版(最近他則告訴我也許今年稍後會考慮)。而早於我們之前,一家德國出版社已經和館長簽約出版德文版本(已於今年四月出版)。
當我知道中文版並非全球第一個語文版本時當然會覺得有點可惜。不過由於中文版本是集結線上日記翻譯而成,所以當我編輯這本書時自由度比較高,在獲得館長的同意下,我可以挑選一些國外傳媒所作的不錯的訪問加進這本書裡,讓讀者除了讀到館長自己的發聲之餘,亦有其他關於館長的側寫,再加上一些伊拉克社會文化的補充資料,我相信中文版本與德文版整體上的呈現應該很不一樣,各自各精采。
要在通信的過程中更了解館長這個人,其實很難。就如他所寫的日記一樣,他的文字是直接而不帶很多情緒,通常是我寫了一堆要問他的問題,館長都只是給我很簡短的回覆。換作是我,每天都要面對自己和別人的「生死」、扛起國家圖書和檔案館重建工作的十字架、有接不完的電話和回不完的email,家裡還有個懷孕的太太和小孩要照顧,那還會有什麼心思和一個編輯多談有的沒的呢?
在和館長開始通訊的期間,日記還是同時進行中。當我坐在一個舒適的空間裡,安安靜靜的和館長通信時,聯想起館長同樣在讀信和回信,每天同樣的上班下班,卻是在一個「人間煉獄」般的環境、生命凋零於瞬間時,我覺得人的意志有時真的頑強得很難以想像。
2007年7月,我開始和館長失去聯絡,寫的信他沒有回應,連大英圖書館上的日記也沒有再更新。其實由於圖書館的網路不穩定,館長不是常常可以上網,寄給他的信通常要等一段時間他才會回。但這次實在太久沒有回音了,我開始擔心起來──館長是不是遇上什麼不測呢?但如果是,新聞或者大英圖書館的網站應該會有什麼報導,但又沒有。我只好隔一段時間把最後一封email重覆寄給他。
到了8月終於看到館長日記更新了,我鬆了一口氣,還好,館長沒死。
不過我看到了另一個震撼。館長曾經跟我說,他預計日記是從2006年11月一直寫到2007年11月為止。7月31日的日記末有一段後記,館長說他不再寫日記了(詳細原因請看書裡的〈後記〉)。 由於他後記的內容看起來很沉重,我很擔心他會取消和我們的出版計畫,於是我立刻寫信給他。8月15日,通信中斷一個多月後,我終於收到了館長的信。他解釋過去一個多月巴格達發生了太多事,期間「伊圖」大樓甚至曾被伊拉克國民衛隊闖進占據了兩天,而且又病了很久讓他無法提起精神回我的信,最後他說:There will be no more diary。
雖然館長不再寫日記了,不過並沒有影響到我們的出版計畫。就如驚弓之鳥般,自此,只要有什麼問題,我都會立刻寫信去問館長,就怕會有什麼「萬一」。
現在書終於出版了,但是擔心還沒結束,到底那批贈書會不會完好地送抵遙遠的伊拉克伊斯康德館長的手上呢。又,這本書會不會是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第一本館藏由台灣出版的中文書呢?明天我得趕緊發個email給他……
目前日期文章:200807 (18)
- Jul 22 Tue 2008 17:07
《烽火守書人》編輯後記
- Jul 18 Fri 2008 12:55
高EQ北京地產鬼才"潘石屹" 《我用一生去尋找》

網路與書8月新書
郝明義親赴北京獨家專訪潘石屹
- Jul 18 Fri 2008 11:50
胡志強談潘石屹:堅如磐石,柔若流水
by胡志強
我早已久仰潘石屹先生的大名,還沒見面前,從媒體上知道許多有關他白手起家的傳奇故事,感覺上彷彿與他相交久矣。
潘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創業者,而太太張欣則是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大陸媒體形容他們的婚姻為「土洋結合」。兩人齊心致力開發房地產,歷經挫折與危機,由於擷長補短、相輔相成,開創成功的事業,在北京房地產界居「腕」級地位。2006年發布的「胡潤百富榜」上,潘石屹、張欣夫婦以人民幣13億元資產,名列百富榜第252位。
記得潘先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過:
「人,一定要有夢想,有夢想才有動力!」
「先幸福,後成功!」
「我記得有本書上說,推動這個社會往前走的力量,一個是知識,一個是財富。要改變社會,推動社會,知識和財富這兩樣都很重要。」
「現在有的商人做得很成功,但連笑都不會了。活得太緊張了。緊張,反而容易做不好。為什麼緊張呢,就是欲望太多,天天跟自己較勁。……自尊心、自信心不應靠財富樹立。」
「我的個性就是真實,我說的話,都是我心裡想的,不會迎合誰去說。這跟性格有關,跟有錢沒錢,長得好看不好看沒關系。我對所有的事情都有我自己的意見,不會隨波逐流……現在中國缺少原創的氛圍,缺少個性和創造力。應該把思想放開,個性也是很大的財富。」
他還提到卡通電影《花木蘭》對他的啟發:電影中,花木蘭的父親告訴女兒,「樹上開的花,每一朵花都是獨特的,你可能是最晚開的那一朵,可是一定是最漂亮的。」他在這個故事裏找到了自信。而他這個親身體驗,也讓我心有戚戚焉。
不久前他們到台中訪問時,身為牛津人,我對來自「牛津死對頭」的劍橋人張欣開玩笑:「學妹啊,當初怎麼不來牛津?」
他們雖是成功的企業家,給我的印象卻更似深富人文素養的藝術家,樸實誠懇、溫文儒雅。而他們的個性也反映在旗下房地產作品的特質上:簡單實用、雋永耐看。
- Jul 18 Fri 2008 10:35
潘石屹:我的建築理念
封建社會所產生的建築一定是體現封建皇權的建築,從皇上居住的皇宮到神的寺院都是等級森嚴的集權建築。在封建社會,人們要有天子,有了天子心裡才踏實,社會需要集權,人們也需要集權,集權的建築就誕生了。看看我們的故宮,那麼多圍牆、臺階,人們要見到皇帝是一件非常複雜和遙遠的事情。皇帝、親王、公爵、伯爵,每一個等級就是一段距離,一個圍牆。
封建時代的建築,最明顯的就是圍牆太多了,形成一種相互隔離的狀況。在工業文明的時代,整個社會的結構呈完整的金字塔結構,工人要聽班長的指揮,班長要聽廠長的指揮,嚴格的管理和紀律產生了工業文明前所未有的效率,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種模式反映在建築上也一定是集權的建築,比起封建的建築,只是應用了更多的鋼筋水泥,更具有標誌性和更誇張。追求建築的高度已經成為追求城市財富的同義詞。但美國發生的「9·11」事件,給了人們一些新的思考,這樣的建築符合我們的時代嗎?這樣的建築安全嗎?這樣的建築有效率嗎?
- Jul 18 Fri 2008 10:30
潘石屹:我把自己解放了
- Jul 18 Fri 2008 10:26
潘石屹:以惡對惡,增值的還是惡
消極自戀心態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心態。一件事失敗了,他責怪這件事不符合自己的性情,因此拒絕這類事情。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好的,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自己是好的,而這個世界要惡才能成功。「為什麼我賺不到錢?因為我心不黑。」這句話被太多人說過了。
有錢人都是黑心腸的觀點,會導致仇富心理的產生。覺得別人是惡的,導致人們互相提防,充滿不信任。我們開發建外SOHO時,最大的突破就是取消圍牆。我們不度人以惡,不設圍牆,事實證明,這樣開放的小區反倒是最安全的。仇富心理是一種對社會財富積累有害的心理,雖然現在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法律也規定了保護私有財產,但那種人性中的自我主義依然存在。把一切美好的說法都歸自己,把惡都歸別人,這尤其會造成社會的不安。
度人以惡,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結果會令人心寒。在SARS流行時期,我有過一次近似荒謬的體會。
- Jul 18 Fri 2008 10:23
潘石屹:我父親留下的財產
一個人如果被人注意,他就要穿上乾淨整潔的衣服,努力完善自己的儀表。而一個人沒人注意,他也就變得灰頭土臉,衣冠不整了。現在我們的「父輩形象」在哪裡呢?被「文革」時期的「革命小將」打砸搶了。重建父母的形象非常重要。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位指導老師,其經驗、智慧和道德,都無可避免地傳給了孩子,這是傳統中「孝道」的實際內容,我覺得是十分優秀的。我們要從社會價值的角度重建父母的形象,要有一種制度,將父母放在廣闊的社會中來評定。作為父母本人,也應該時時刻刻明確自己對子女的社會責任,一定要拿出優秀的東西可供傳承。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特別巨大的。我小時候生長在封閉的農村,貧窮而單調,也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我的幼年教育百分之九十都來自於我爸爸的言傳身教。即使我現在有了很多閱歷,遇到一些事,我也會首先想到小時候父母的做法,他們的很多做法都成為我現在處理問題的原則。
有幾件事情給我印象特別深。我爸爸在一個軍官家庭裡長大,又是大學生,一直處在很好的環境裡。後來被劃成右派下放到農村,他個子矮小,不會幹農活,很受氣,但他永遠是樂觀的,而且話多得不得了,天天高高興興的。我記得有一次,我爸爸穿著只有一個袖子的襯衫到學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我問他為什麼衣服只有一個袖子,他說他到我們鎮上賣瓜,結果被城管(當時應該叫「民兵小分隊」)打了。即使遭遇到這樣的不幸,我爸爸帶著我回家的路上還唱著歌。這件事給我特別大的震動,也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從中感覺到了樂觀的榜樣力量。這種學習的有效性,超過我後來的任何一種學習。
- Jul 17 Thu 2008 21:55
要瞭解大陸書業現況與人物,不能不看《一面追風,一面追問》

作者俞曉群是《萬象》雜誌主編,以及遼寧出版集團副總經理
內容暢談黃仁宇、易中天、陳源、沈昌文、王雲五......等精彩人物
分享許多關於出版與閱讀的絕妙觀點,例如「文化是目的,經濟是手段」
還介紹了《中國讀本》這本暢銷書成功案例
多暢銷呢?
1998~2000年間在大陸發行了1千萬冊
2004年決定將書打入國際,3年內就出現11種文字版本
你也許會問:這本談大陸出版業的書和我有什麼關係?
我只能偷偷說......這本書的印量不算多
不管你是純好奇、做學問、當參考書目,或是日後想去大陸出版市場大展身手
現在不買,可能很快就買不到了
噓~不能再多說了
★內容簡介:
《書之愛》作者理查德‧德伯利曾說:「在書籍的幫助下,當我們仍居住人間時,就已經獲得了天福的報償。」
書籍給我們至福,但出版卻是一個有樂也有苦的行業。就像本書作者引述《暢銷書》一書而做的感嘆:「不可知」是暢銷書最基本的屬性之一,有個故事說,上帝可以幫助盲童復明,讓癱瘓的人站起來,但卻無法幫助作家出一本暢銷書,上帝只能陪著他哭泣。
- Jul 17 Thu 2008 21:33
依你的心情推薦你一首詩
依你的心情推薦你一首詩
文/李康莉
我們會在各種時刻遇見詩。歡樂的時候,需要詩;悲傷的時候,需要詩;遭遇到生命中無言以對的時刻,更需要詩。藉由美麗的詩句,我們的人生也將獲得了解與安慰。以下的測驗,將依照你現在的心情,推薦一首適合你的詩!
1. 你最喜歡金庸筆下哪一位女主角?
□ a.黃蓉
□ b.香香公主
□ c.小龍女
□ d.周芷若
a+4 b+3 c+2 d+1
2. 你最喜歡聽誰的音樂?
□ a.Enya
□ b.伍佰
□ c.辛曉琪
□ d.羅大佑
a+3 b+4 c+1 d+2
- Jul 08 Tue 2008 13:50
7/18免費聽楊照暢談「傳奇的烽火守書人」
傳奇的烽火守書人
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冒險故事
在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裡,
思想的花,在煙火中萌芽。
演講:傳奇的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的冒險故事
講者:楊照(作家、文學評論家)
日期: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14:30~16:00
地點:台北市立圖書館10樓(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
★自由入場、免費參加
★公務員前來聽講,可登記兩小時的研習時數
伊斯康德是全球圖書館業少見的傳奇人物!
2003年底,海珊政權垮台後,伊斯康德放棄了他在倫敦舒適的生活,帶著妻子和幼兒,回到祖國伊拉克協助重建家園,並接下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一職。他滿腦子都是「想為保存伊拉克的文化遺產,捍衛人民求知的權利而盡一份力量」,並相信伊拉克會從此邁向民主。
沒想到,迎接他的是受到嚴重毀損的館舍、被搶劫大半的珍貴文獻,茫然坐在門口的員工、40度C高溫沒水沒電的環境,以及無能上司與官僚體系。估計檔案文件遺失了六○%,珍善本書遺失九五%,手稿損失二五%,重建之路,真是漫長而艱鉅。
由於宗教內亂,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相互廝殺日益嚴重,街道上不時出現自殺汽車、槍戰、炸彈聲。每天,他都得清查又死傷了幾個館員,並決定是否要關館。伊斯康德曾感嘆的說:「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失明或失聰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即使如此,堅毅的他仍然不放棄。雖然2007年買外文書的經費只有七千美元,伊斯康德四處奔走,尋求國際協助,終於得以整建檔案史料室,進行珍貴文獻的修復與數位化工作,找回許多遺失的書籍、並規劃了伊拉克口述歷史的計畫。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因而成為伊拉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代化的圖書館。
伊斯康德也不斷舉辦員工的進修訓練,在他開明公正的領導下,國家圖書成了伊拉克唯一有女性員工的政府機關,而且還是員工得以忘記戰爭苦楚的工作天堂。
想知道在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裡,一位不畏槍林彈雨的圖書館長,以何等的的勇氣和毅力來保存文化遺產,以及戰後伊拉克的真實面貌嗎?歡迎來免費聽聽這場難得的演講。
- Jul 07 Mon 2008 15:45
200807文化類首選《九歲的成年禮》...傅月庵

《九歲的成年禮》
作者:林.簡森
出版社:法鼓文化
人身難得,難得的是,你會成長。生老病死,是一趟無法回頭的時間之旅,也是不斷學習的生命之旅。有的人過得匆忙,人生等閒過,大限來時,只得喃喃:「只是這樣嗎?」有的人活得深刻,一輩子不停在思索,我與人,我與物,我與天地,乃至我與我自己的微妙關係,在日復一日的天光起落之中,瞭解到自己的渺小,然後一天天大了來,最終而能定住自己的位置,從而瞭解了方向。我們稱之為「成年」。
- Jul 07 Mon 2008 15:42
200807休閒類首選《我們叫它粉靈豆》...傅科白

《我們叫它粉靈豆》
作者:安德魯.克萊門斯
出版社:遠流
好的青少年小說,不僅能引起小讀者的共鳴,很多時候,也能讓大人們有所體悟、感觸良深。
《我們叫他粉靈豆》故事裡的尼克是傳統少年小說常見的主角典型,如同淘氣的尼古拉、頑童哈克和湯姆,或者強盜的女兒隆妮雅,他們聰明活潑、鬼靈精怪,對同儕深具影響力,常因為跨越了管教的界線而引起大人注目,甚至惹得老師家長頭痛,但本質上絕對是善良純真而無害的。
- Jul 07 Mon 2008 15:37
200807文學類首選《守夜》...柯裕棻

《守夜》
作者:莎拉.華特絲
出版社:小知堂
英國小說家莎拉華特絲的作品一向評價極高,但是始終難以歸類。通常她的作品會因為主題特殊而被歸為同志文學,但是它們也充滿了推理和懸疑的氣氛,所以也有類型小說的影子。然而,她之所以能夠一出手便成為英國文壇備受矚目的新星,並且超越一般評論對於類型小說的偏見,是因為她的文筆非常漂亮流暢,而且故事結構複雜,層次很豐富。更令人讚嘆的是,她的敘事風格古典而生動,多數的評論認為她的文字「宛若狄更斯」,使得她的作品即使是在「正統文學」的天平上,也一樣不容忽視。
莎拉華特絲目前出版了四本小說,前三本《輕舔絲絨》(Tipping the Velvet)、《華麗的邪惡》(Affinity)、《荊棘之城》(Fingersmith)都是描述細膩的歷史小說,以維多利亞時期(十九世紀中後期,約為清朝末年)為背景,考證翔實驚人(我自己最喜歡Affinity這一本寫靈媒的故事)。這個時期英國海軍十分強大,在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榨取財富,大量的財貨湧入英國,因而造成英國社會貧富差距甚大,諸多社會怪象也因此而生。莎拉華特絲的這三本小說以當時社會低階層的邊緣人物生活為主題,故事結構和行文措辭極似當時的文豪狄更斯,只不過,她的主角全是女同性戀者。
- Jul 07 Mon 2008 15:25
200807本月首選+知識類首選《到底要吃什麼》...趙學信

《到底要吃什麼》
作者:麥可.波倫
出版社:久周
每個曾迷失在賣場貨架之前的人(這應該包括了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太多的選擇並非好事。它帶來的不是自由,反而是風險和負擔。而這正是人類這種雜食動物的困境──既然一切都可以吃,那麼在美味、健康、營養……多重維度的考量下,要吃什麼以及如何吃,反而成為困難的抉擇。但是細究這個問題,卻又會發現它比表面所見還要複雜。數之不盡的菜色,似乎只是少數幾個選項的各種變體;我們的選擇空間並不像想像那麼寬廣。
《到底要吃什麼?》便是循此思路,針對美國飲食行為現況的報導。作者 Michael Pollan 採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角度,雖然本書篇幅不小,但就像英文書名副標題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所說的,他談的就只是「四頓飯」。
- Jul 07 Mon 2008 15:19
★網路與書2008年7月選書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5月22日至2008年6月22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柯裕棻 (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 (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 傅科白(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有兩種狀況,都讓選書變的有些為難,一是值得推薦的書不多,一是很強的書同時出現。這個月,雖然總體說來書籍出版並沒有太特別的表現(以可推薦的書佔總體新書比例來看),所以,一時間要選出七月的三十一本推薦書,就得更仔細比較每一本書。但是,按類別來看,平常知識類書籍的量少,質又不一定極優,這個月卻破天荒兩本重量級著作全部出籠,一是《到底要吃什麼》,一是《沒有我們的世界》,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重要問題的重要著作,都有成為首選的資格,這讓我們的評選者傷了一下腦筋,但遊戲規則總要選出【最】好書,因此,我們還是有了以下的決定。四大類選書如下:
四類選書: (七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
休閒
|
文化
|
知識
|
||
首 |
![]() |
![]() |
![]() |
![]() |
|
《守夜》 |
《我們叫它粉靈豆》 |
《九歲的成年禮》 |
《到底要吃什麼》 |
||
推
薦 書 |
匿逃者/賴志穎/印刻 | 我在雨中等你/賈斯.史坦/圓神 | 三杯茶/葛瑞格.摩頓森、大衛.奧利佛.瑞林/馬可孛羅 | 沒有我們的世界/艾倫.魏斯曼/木馬 | |
山楂林的故事/梅芙.賓奇/天培 |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村上春樹/時報 | 不怕小孩問/賈斯汀.里查森、馬克.查斯特/大辣 | 解體概要/蕭沆/行人 | ||
大江健三郎作家自語/大江健三郎/遠流 | 潘朵拉的魔幻香水/香娜/華滋文化 | 反目/安東尼.亞瑟/時報 | 猴塞雷/奧古斯都.棕/野人 | ||
光榮日/韓寒/馥林文化 | 男子漢手藝幫/押忍!手藝部/遠流 | 死前活一次/貝雅特.拉蔻塔/大塊文化 | 永遠的信天翁/劉克襄/遠流 | ||
蘑菇沙皇/尤里.波利亞科夫/遠流 | 南方女王/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漫遊者 | 在中世紀星空下/阿部瑾也/如果 | 勇闖宇宙首部曲/露西.霍金/時報 | ||
關鍵字:台北/王盛弘/馬可孛羅 | Banksy/班克西/繆思 | 趣味橫生的時光/霍布斯邦/左岸 | 新興市場的新世紀/范艾格特梅爾/大塊文化 | ||
刺蝟的優雅/妙莉葉.芭貝里/商周 | |||||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遲子健/馥林文化 | |||||
小碎肉末/李佳穎/洪範 |
- Jul 04 Fri 2008 17:09
★三本75折,暢銷精選7折,還送贈品,只到7月20日喔!

網路與書全書系的2008博客來書展
任選三本75折,暢銷精選書7折
購書滿399元,還送「希望小夾」一個
活動只到7月20日,機會難得,預購從速喔!
★想看看書展有哪些好書嗎?請按此★

贈品:希望小夾(上面印著「我希望...」)
拿一張紙片
寫下最真誠的希望
用希望小夾放在桌上
每天提醒自己
朝著希望前進!
~^_^~
- Jul 04 Fri 2008 13:13
你是冰淇淋怪獸還是詌譙龍?
你是冰淇淋怪獸還是詌譙龍?
──28個問題診斷你的閱讀人格
文──李康莉
在不景氣的年代裡,閱讀,是你吃搖頭丸之外的唯一選擇。
據統計,重度讀/毒癮患者都陸續改用閱讀來對抗失戀、抑制憂鬱、遺忘股市低迷、駭客入侵、最後降低國民全體的自殺率。
閱讀與搖頭丸最大的不同在於,不流汗就可以讓你爽。
想知道自己的閱讀人格嗎?
或是單純想測試最近讀了多少書?
下面的測驗可以告訴你的閱讀偏好,讓你讀得更起勁,讀得更High……
(拿起紙筆統計一下自己的答案與分數吧)
1.《哈利波特》一書中不會魔法的人叫做?
a. 麻瓜 b. 魔瓜 c. 傻瓜 d. 呆瓜
2.最近經濟不景氣,當紅的理財暢銷書《窮爸爸‧富爸爸》,揭示了那一項發人深省的道理?
a. 富爸爸李登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窮 爸爸阿扁時代來臨了
b.「高薪」不等於「致富」。應該努力提 升下一代的「財商」Financial I.Q 才能左右逢源
c. 苦日子要來了,大家應該學習窮爸爸 樂天知命的精神,共體時艱
d. 請發揮台灣觀光客的精神,資源用別 人的,能拿盡量拿,才是富爸爸的致 富之道
- Jul 01 Tue 2008 18:23
別相信媒體,這才是真正的伊拉克!...《烽火守書人》
別相信媒體,這才是真正的伊拉克!
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
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
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在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裡,
一位不畏槍林彈雨的圖書館長
千辛萬苦地保存文化遺產
並打造了能讓員工忘記戰爭苦楚的工作天堂
資深圖書館從業人員王岫、作家南方朔、政治評論家胡忠信
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曾淑賢、文化評論家楊照、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館長詹麗萍
熱血推薦!
(編按:每一次和作者聯絡,我都好怕他已經不在人間)
內容簡介:
「我漸漸發現,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最完美的人類應該是那些能隨時關起所有感官的人。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與死神每天擦身而過的薩德.伊斯康德在二○○七年二月的日記上這樣寫著。他是「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的館長,這家圖書館位於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巴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