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書市2008年7月,網路與書首選書+知識類首選書

到底要吃什麼

作者:麥可.波倫
出版社:久周


每個曾迷失在賣場貨架之前的人(這應該包括了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太多的選擇並非好事。它帶來的不是自由,反而是風險和負擔。而這正是人類這種雜食動物的困境──既然一切都可以吃,那麼在美味、健康、營養……多重維度的考量下,要吃什麼以及如何吃,反而成為困難的抉擇。但是細究這個問題,卻又會發現它比表面所見還要複雜。數之不盡的菜色,似乎只是少數幾個選項的各種變體;我們的選擇空間並不像想像那麼寬廣。

《到底要吃什麼?》便是循此思路,針對美國飲食行為現況的報導。作者 Michael Pollan 採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角度,雖然本書篇幅不小,但就像英文書名副標題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所說的,他談的就只是「四頓飯」。

他從食物最原始的來源開始,逐步追查食物鏈和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直到這些材料最終成為桌上的餐餚為止。其間過程的曲折複雜,超乎我們的想像。也確實應是如此,試想,只不過在數千年前,人類勞碌終日,還不見得能求得溫飽。

書中的第一頓飯是速食。這份再乏味不過的餐點卻帶出許多驚人的事實。速食大部分成分的來源都可以追溯到玉米。集約化、生產過量的玉米,扭曲了農業、畜牧業、食品業,以及它所碰觸到的一切,箇中細節讀來令人觸目驚心。這是所有後續探討的背景:因為不能滿意這種飲食形態,所以我們得尋找其他可能性。

接下來的兩餐所用的食材,則是來自於有機農業。隨著有機農業的商機逐漸擴大,「有機」的定義也開始變得含糊籠統,開始出現各種立場互異的陣營。作者首先探訪的是邁向量產的「大型有機」,接著是到一家堅持原始理念的農場Polyface 見習一週。雖然 Pollan 在行文間儘量不下斷語,但後者無疑是他最認同的經營模式。

最後一頓飯,Pollan 則試著回歸到狩獵採集者的角色,以自己打獵和採集而得的食物來準備一頓他稱之為「完美的一餐」。

在我們的文化裡,「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之類的詩句,早已熟悉到已經不具意義,但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在此應該注意的是,本書所談到的四頓飯,包括極不健康的速食,也都是「粒粒皆辛苦」,但它們背後的寓意與影響卻大不相同;它們的相同之處,幾乎只有填飽肚子這個直接目的而已。我們還需要用更負責、更澄明的環境意識來看待食的問題。

當去年介紹《用心飲食》時,我們曾說過「談論飲食的書可以概分為如何吃得健康,以及如何吃得有品味兩大類」,這兩個主題雖然並不彼此衝突,但要把兩者撮合為一來談,卻並不容易。《到底要吃什麼?》用寬廣的取材範圍、細膩的描寫和優美的文筆,建立起兩者間的關聯。它並不是一本指南,並沒有告訴我們該怎麼吃,但可以讓我們對飲食重有一番新的想法和感受。

(趙學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