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著的標題是“Blessed Unrest”,直譯就是「被祝福的動盪不安」。此處的動盪不安指的是人類面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環境生態全球化的積極回應,以社會正義、環境生態為主張的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以極端不同的面貌出現,就今日的發展態勢看來已是風起雲湧,但就其蘊積的能量來看,還只是方興未艾。如此遍地烽火的行動與事件,作者無以名之,經常僅能以「運動」一詞稱之。至於為何以“blessed”形容之,只因為如此的動盪在作者眼中,雖然展現了多元價值,因而疏離了意識型態甚至宗教,但是,它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持續進展的動能,無非是因為人類終將明白我們對於個體的小愛,其實無法自外於整個人類的群體,甚至地球這個有機體,而這些動盪竟不約而同地指向修復地球的傷,作者當然對此抱著近乎宗教的崇敬,因而以此名之。

保羅‧霍肯(Paul Hawken)的寫作脈絡看似十分蕪雜,時而從美國的自然主義和生態運動的傳統談起,時而談至以社會正義為主軸的非武力抗爭,時而從哥倫布為全球化的始作俑者談起,時而談及原住民文化視人與自然為一體的信仰。但是若從霍肯從事的工作和他的信念看來(他長年巡迴演說,並創立WiserEarth網站,以溫和的說理方式試圖影響、串連各地的企業、團體、個人,為修復日漸惡化的地球環境付出努力),就不難明白他何以在極大的時間與空間的跨度中,不厭其煩地檢討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全球化的過程裡透過戰爭、透過資本,對我們所賴以生存的行星造成的殘害,並且以極寬容的態度將富商慈善家到平民抗爭者等不分南北貧富左右等各式參與者的豐富光譜同時納入這個受到祝福的動盪不安的運動裡。

他在書裡說:「如果你檢視地球現況的報告而不悲觀,那資料就是錯的;如果你遇見這項無名運動裡的人而不樂觀,就是沒有心。」(頁21)而他正是這項運動裡最樂觀的福音傳播者,不過這福音不是源自自西方傳統將人與自然一分為二的基督宗教或自然科學,而是諸多地區的原住民視人與自然為一體的信仰。我們可以試著為這本書架構出這麼一條主軸:全球化始於以哥倫布為首的無知西方勢力伸入原住民的土地,然而在地球千瘡百孔之後,我們卻回頭重新認識原住民的文化與信仰。霍肯指出,「正因為人和自然的分離,運動中的社會正義和環境這兩個部分也是分別興起的,各有其歷史。原住民文化讓我們了解這兩者其實是同一件事。」(頁40)

然而,這只是讀這本書的一種方法,你甚至可以直接從第五章〈向原住民學習〉讀起。而如果你只想看看熱鬧,看看這動盪不安的修復工程裡,作者所謂的扮演「免疫系統」的這些大大小小的運動到底搞出了什麼厲害的名堂,你可以直接讀第七章〈我們就是地球的免疫系統〉,你會看到印度的原住民寡婦,以一己之力抗議可口可樂污染她村子的農業用水,最後竟讓抗議運動擴散到全印度,甚至整個美洲、歐洲的學院。又或是從義大利散布到全世界的「慢食」運動,如何起於「保存人類創造過的、精緻味覺多樣性的遺產」,進而「得組織農夫的市場,同時確保蔬果的多樣性及稀有動物不致滅絕」(頁178)。當然,你也可以直接跳到附錄,瞭解一下你有興趣的詞條,或是直接登入WiserEarth的網站去深入瀏覽收錄在各個詞條下的組織。以「公平交易」為例(Fair Trade:開發中國家的小製造商與已開發國家批發商的另一種交易系統),你會發現,相關組織的網站數目已經從作者寫這本書時(2007年)的324,增加到今天的1005了。

前四章簡單明瞭地勾勒出美國濫觴於愛默生(《自然》作者)與梭羅(《湖濱散記》作者)的環境生態主義,繼而是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掀起了社會正義與「商業的權利」的對壘。始於梭羅、甘地的「公民不合作」,進而影響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非暴力抗爭」,當然也被作者納了進來。

後四章,霍肯終於把論說的版圖擴大到全球:原住民(第五章);他試著為當代反全球化的抗爭定位(第六章〈我們中斷了帝國〉);他也提及西方生態學在1960年代提出將地球視為單一生命體的「蓋亞」(Gaia)假說(雖然著墨不多,但他將受到祝福的騷動不安視為「地球的免疫系統」,其實正是以此假說為基礎)。雖然將地球視為生命體的假說並未成為當代知識的主流,但是人類在地球暖化威脅下的這些極具建設性的動盪不安,似乎讓「蓋亞」假說越來越顯真實。

這不只是全球化後遺症的公民療傷指南,也是一本福音書,更是一本關於環境生態、社會正義運動的絕佳入門書。(尉遲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