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的美味輓歌》Taras Grescoe 著/陳信宏 譯/時報出版

加拿大作家格雷斯哥(Taras Grescoe)是擅用明喻、隱喻和類比的高手,例如他把形狀奇特的海參描述成「像是刺蝟與茄子雜交而成的產物」(p.226),規模龐大的築地漁市是「東京這座耀眼城市的後臺,在世人稱頌的優雅與精準背後,原來藏著一座水中生物的奧許維茨集中營」(p.238)。

而他最令人讀之驚心的比喻,是對拖網漁船刨刮海底,捕捉深海生物的指控:「這就像是人類把歐洲和北美的鳥兒都獵光了,所以只好放火燒掉亞馬遜叢林,以便用蝴蝶網抓住倉忙逃生的鸚鵡和金剛鸚鵡,然後再把牠們煮來吃。」(p.52)單純從作文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比喻或嫌過度誇張,不是好句子;反諷的是,它卻與現實相去不遠。在不斷傳來的壞消息裡,最引人注目的是,海洋生物學家Boris Worm 等人在2006年時預測:如果目前濫捕的趨勢不變,到了2048年整個地球將無魚可抓。

這種情形不僅讓環保人士憂心忡忡,即使是只想吃得健康,並且偶爾享受一下美食的一般大眾,也會感到無所適從。到底海洋的現況變得多惡劣?如此一來,我們是否還有可能兼顧口腹之慾和環境生態?我們還能吃到怎樣的美食?針對這些疑問,本書作者格雷斯哥走訪世界各地,追尋解答。

這是一趟橫跨美、歐、亞三洲的旅程,行腳及於許多以海產著名的城市或地區(較顯偏頗的是,造訪之地全部在北半球)。在每個地點,藉由親身觀察、參與和訪談,他介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地方生態及其美食的歷史與現況,最後歸結到各具特色的餐餚。

不同於我們對於佳餚的傳統印象,本書所介紹的美食幾乎都不是在富麗堂皇的場所,享受精心烹調的珍饈美饌。非但高級餐廳裡的主廚拿手料理是美食,即使是英格蘭北部小鎮的炸魚配薯條、在印度漁民家裡吃到的咖哩蝦,也可以是畢生難逢的美食經驗。之所以如此,固然部分得歸因於作者勇於冒險的精神——讀過格雷斯哥前作《老饕犯賤走天涯》的讀者,對此應當非常熟悉——然而,海洋生態的劇烈改變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它導致了一項項的海產,或者太稀少,或者太毒,或者取得方式太不道德,得從我們的菜單上剔除。

幸運的是,我們並非到了絕境,作者在引言即預告了好消息(我們還有多少能力再承受另一本只有壞消息的生態浩劫書?):「保育、美味和健康這三者確實有折衷兼顧的辦法……而且可以在海洋與餐桌都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儘管正面消息,得到書末才會出現,但情勢畢竟並非無可挽回,海洋仍有強大的復育能力(對此有興趣的人,可參考《沒有我們的世界》)。例如,Worm等人在那篇海洋末日預言之後的追蹤研究發現,某些區域的海洋生態己有改善。只要人類能節制濫捕的行為,海洋風貌是可以改觀的。

總結來說,本書主要仍是一本美食著作,而非生態書。只是值此時刻,飲食美學的觀念顯然需要大幅修訂,並且和保育的趨勢逐漸疊合——畢竟,既然牡蠣的滋味來自於海水,那麼一旦失去了飽含生機與色彩的海岸,鮮美的牡蠣還會存在嗎?(趙學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