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男孩憂鬱之死》提姆‧波頓 著/林則良 譯/時報出版

剪刀手的前世今生

這個以詩句敘事的繪本其實是一個短篇/極短篇故事集(書的全名是:《提姆‧波頓悲慘故事集:牡蠣男孩憂鬱之死》),牡蠣男孩是其中最殘酷晦暗也最詩意的一則故事的主角。短短一百四十頁的篇幅,提姆‧波頓創造出二十餘個角色——枯枝男孩、火柴女孩、機器人男孩、瞪大眼女孩、眼中釘男孩、拉箕女孩、錨兒……——全都是有某種殘缺或某種怪異特質的小孩。

提姆‧波頓自二十年前的電影《陰間大法師》開始,主角經常就是這部繪本裡的這些殘缺角色的某種翻版。據說提姆‧波頓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就是《科學怪人》。

看大導演唯一的繪本作品,當然免不了想起他創造的那些殘缺的電影人物,而我不斷想起的,是「剪刀手愛德華」。

善良的「剪刀手」,即便要示愛也是一伸手就會弄傷人。相對於繪本中的「巫毒女孩」,一有人愛,她的布偶人身和那顆心就會被大頭針刺插,愛越多,針越多,愛越靠近,針插越深。有的傷人,有的被傷。提姆‧波頓無意為傷人者或被傷者辯護,他只是用鏡頭或畫筆和詩句,黑色地、開心地、淒涼地呈現出這些人類殘缺或怪異的愛與傷。

「剪刀手愛德華」正是提姆‧波頓鍾情的某種「科學怪人」,主角強尼‧戴普的異類俊美讓「剪刀手」比起繪本中的這些小孩多了一些悲劇張力。或者可以說,強尼‧戴普的俊美讓這個故事多了一些古典悲劇的沈重、淒美,而繪本裡那些醜不拉嘰的怪娃娃們,則讓那些故事反覆在悲傷的底韻裡輕盈得幾乎要飛起。

如果不是這個繪本,我幾乎因為成年之後看了太多提姆‧波頓的電影,而忘記最初看到《陰間大法師》的時候,心裡殘留的青春期黑暗能量發出的歡呼。

青春期的黑暗能量從何而來?或許來自大人和社會對於「不完美/殘缺」的孩子發出的指責和貶抑。那麼歡呼所為何來?因為提姆‧波頓太酷了,他甚至毋需反叛,就直接以魔幻荒謬的情境為大家述說這些故事,套句現在流行的說法,提姆‧波頓的作品竟然也可以編入療癒系。

推薦《牡蠣男孩憂鬱之死》還有三個理由:

其一:這個中文版本比先前另一家出版社製作的版本(一九九九年)精緻數倍,新版本的封面、裝幀和中英對照的版面配置是罕見的佳作,以非常符合原作氣質的方式,淡靜優雅地呈現了這些娃娃黑色的命運與綺異美麗。

其二:詩人林則良的譯文頗能捕捉提姆‧波頓的文字氣韻。

其三:提姆‧波頓的影迷豈可錯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