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秒直覺》Gerd Gigerenzer 著/大塊文化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乃至於工作上,大部分時間都不需要高度而複雜的思考。(假如上班的每一刻都像考期末考一樣難,還有人願意工作嗎?)這時候,我們用到的是無意識或是很簡單的思考活動,因為太不費力,我們甚至不覺得自己曾用到腦力,所以我們稱之為反射動作或直覺。

但是直覺的用途絕不僅限於這些小事,有時它也可以在專業事務上發揮作用,像是警察一眼就看出哪個人有問題,技工摸幾下故障的機器就能找出原因。他們「就是知道」,但是若要他們解釋清楚思考的步驟,卻往往說不上來。

到底直覺是怎樣運作的?它的用途有多大?善用的話,可以發揮多大的作用?這些是《半秒直覺》一書的主題。

本書所討論的直覺並不涉及任何超自然因素,而是明確地限定在一種特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heuristics。Heuristics是一個難以翻譯和解釋的名詞,而且也有多種不同的定義。作者Gigerenzer 採取的是思想家 Herbert Simon 的定義,大致可以理解成口語所說的「經驗法則」(rules of thumb)。這類簡單、實用的規則,在大自然,以及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們可以得自於實際經驗、學習或是來自遺傳。

作者 Gerd Gigerenzer現任德國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院院長,是一位知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本書就是從多個領域和各個角度來探討經驗法則如何運作,以及它們為何有效。對於書中的種種主張,作者都提出了豐富的例證作為支持,其中許多是他親身參與的研究和實驗。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例是股市投資。在一場投資競賽裡,他們在街頭隨機訪問路人,詢問路人有沒有聽過一些公司股票,然後以知名度最高的公司來設計出投資組合。這樣的投資組合的報酬率,居然勝過絕大多數參賽者。非但如此,如果根據的是對股票所知較少的女性受訪者來選擇,成績會比男性更好。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預測運動比賽的結果,但細節略有不同。在用選手知名度來預測溫布頓公開賽時,業餘網球選手和一般人的預測都有很高的準確率,但對球員熟悉度較高的業餘選手,表現則較好。

這些實驗顯示,適量的知識(以及無知)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預測,其效果可能比擁有大量知識還要好。(想來有趣:在本書中,我們會一次次看到許多科學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結果卻是證明了凡人的智慧和半無知的知識似乎是最有效的決策工具。)

這些看似詭異的結果,其實是有其道理的。

Gigerenzer的研究走的是Herbert Simon開展的道路,著力於有限理性、適應性思考等方向。他認為,人類的理性會受限於所擁有的資訊、時間和推理能力等條件,所以當我們做許多決定時,所要尋找的不應該是最佳的那個解,而是夠好的解。如此一來,我們只要有限的資訊和簡單的幾條規則,例如上述根據知名度來設計股票投資組合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夠好的結果。

據此,他也提出了幾種簡單但有效的決策模型,像是單一要素比較法,也就是只比較單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例如預測兩所高中的輟學率,其實不必蒐集和計算大量資料,只要比對兩校的出席率(最重要因素)即可。如果出席率差不多,再比較作文成績(次重要因素)……,如此得到的結果反而比複雜策略更準確。再如把事物進行分類的快省法則樹狀圖(Fast and frugal tree)也有實證結果證明為有效。

按理說,直覺應該是無法講清楚的,否則就不能稱為直覺了。但是《半秒直覺》,卻以輕鬆有趣的筆調和實例,不失嚴謹地替我們闡明了直覺背後的許多奧妙處。不過必須注意的是,作者的意思並不是一面倒地贊揚直覺,鼓勵大家拋棄邏輯,一切跟著感覺走(雖然這樣可以提高銷路)。

正如作者一再申明,經驗法則並非永恆真理,它之所以有效,在於它是經由適當的機器,也就是我們這副由演化而來的心智能力,使用於適當的環境。三者配合,缺一不可。這也是為何當經驗法則施用道德領域時,有時會產生悲慘的結果,例如在納粹政權下遵守「和同伴共進退」這項規則,讓大家都成了大屠殺的凶手。在介紹全新題材的科普書裡看到這種細膩而審慎的處理,是很可貴的。

最後附帶一提,本書註釋提供的資訊豐富有趣,不但值得細讀,也可作為進一步閱讀時的指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