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選書

本月首選&文化類首選書:《在地的幸福經濟》,比爾.麥奇本/木馬
文學類首選書:《長路》,戈馬克.麥卡錫/麥田
休閒類首選書:《魔是魔法的魔》,尼爾‧蓋曼/繆思
知識類首選書: 《雙面好萊塢》,薛尼.波寇維茲/博雅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10月24日至2008年11月20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駱以軍(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尉遲秀(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從一月到現在,累積下來的書籍,也將近三百六十六本書,若比之一年的總出版量,怕也不及百分之一,但在這些書裡頭,又有多少本書,真正與閱讀者自己的心產生對話?如果,要列出今年度的十本個人書單,又會有哪些書籍在上頭?二○○八年,最後一個月份,我們還是挑選了三十一本書,有美麗的文學書、有充滿奇想的休閒書、有發人深省的文化書,也有餵養壯大我們智識的知識書。好好閱讀一本書,似乎已經快要變成一種奢侈的享受。即將進入的冬日裡,端杯咖啡,在熱氣氤氳中,挑一本好書來讀吧!十二月四大類選書如下:

四類選書: (十二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長路》
戈馬克.麥卡錫/麥田

推薦理由>>>

《魔是魔法的魔》
尼爾‧蓋曼/繆思

推薦理由>>>

《在地的幸福經濟》
比爾.麥奇本/木馬

推薦理由>>>

《雙面好萊塢》
薛尼.波寇維茲/博雅

推薦理由>>>



貝塞尼家的姐妹/蘿拉.李普曼/漫遊者 單車放浪/黃健和/大辣 12歲的天空/彰化伸東國小六年丙班全體同學著/晴天出版 誰偷走了我的記憶/瑪莎.魏曼.里爾/久周
看我的眼睛/約翰.羅比森/遠流 莉西的故事/史蒂芬‧金/皇冠 聽楊絳談往事/吳學昭/時報 體驗真實/詹姆斯‧吉爾摩/天下雜誌
風雅頌/閻連科/麥田 巴黎藍帶廚藝學校日記/凱瑟琳‧弗林/馬可孛羅 趨勢力/夏畢洛/財信 超級菁英/大衛.羅斯科夫/時報
步行書/張惠菁/遠流 預約私房美味/施穎瑩/時報 多桑的櫻花/平野久美子/繆思 從旅遊學數學/曹亮吉/天下文化
關於跑步,我說的是/村上春樹/時報 發現那麼美的台灣/海豚飛、老夫子姊姊等著/天下雜誌 中國怎麼想/馬克.里歐納德/行人
惡人/吉田修一/麥田 清香流動/解致璋/遠流 末那皈依/錢文忠/網路與書
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麥可.謝朋/皇冠
世界搜藏家/伊利亞.托亞諾/商周
犬神家一族/橫溝正史/獨步
瀑布/伊恩‧藍欽/臉譜
收集孩子的人/莎賓娜.提斯勒/小異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多」卻無法「更好」的世界往哪裡去?

讓個人薪資提高的因素,「不是國家財富的實際多寡,而是國家財富持續增加」,1780年代,亞當‧斯密這一經濟擴張概念,為工業革命確立方向,日後以資本主義發展為根本的「第一世界」也於焉逐漸成形;「發展是硬道理!」2003年,即將老去的鄧小平用這句話論斷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為舉國一致的目標,「大國崛起」於是儼然在望!

從18世紀到21世紀,短短三百年之內,「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發展再發展,成長再成長,早成為不論先進或後起國家共同一致的奮鬥目標:攻城掠地,攫奪能源,講效率、促生產,開發利用,無所不至。為的就是經濟能起飛,國家能現代化(工業化),以便創造更多的物質,累積更多的財富。因為,「更多」就是「更好」!

「更多等於更好!」這個觀念,幾乎主宰過去三百多年的人類經濟思維,隨著製造業的發展,城市一個接一個興起,在吸引諸多農村人口,創造出一陣的興旺之後,卻往往隨著世界體系成立,產業轉移,而一個接著一個衰敗沒落。城市垮了,農村卻未必復興。山窮水盡的,不僅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自然資源,更多的是,原本自給自足的在地社區。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趨勢,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與此同時,另一股「反全球化」,或者說「反世界體系」、「反全球分工」,甚至「反對無條件追求經濟成長」的反省勢力也愈行壯大。本書即可視為其中之一。作者從質疑「更多等於更好」、「財富增加等於快樂增加」開始,反覆論證三百年來人類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所引發的種種弊端,從而建議其它幾種推動經濟的方式,用以減低能源消耗、降低排碳量,減少地球壓力,且還能讓人類更加滿足。其中心論述則在回歸古老的「在地經濟」,透過數據、經由實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永續經營」的可能。

「成長的極限」、「發展的陷阱」,上個世紀60年代便已被提出,卻始終為主流勢力所壓制。為了工業成長,多少農業因此被犧牲了;為了追求發展,多少自然被剷除了。如今,「明天過後」的地球早已危若累卵,人類的幸福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即。此時此刻閱讀此書,一方面不免讓人感慨良多,另方面卻也鼓舞信心,相信黑暗隧道遠方的光亮之地,或者竟也有抵達的一天吧。 (傅月庵)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路破穿枯涸沼澤,僵凍泥地中,冰管矗立似岩洞裡石灰沉積。路旁遺留古舊的火炙傷痕,其後綿延一路幽長小徑。死就的溼地;枯樹浸立灰水,體表蔓覆蒼白苔斑;柔細煙塵傍附大路邊石洩灑。他斜倚遍沾沙土的水泥護欄;萬物具毀,或能揭露太初起源;山,海,及世間一切驟逝,浩大的反奇觀景致。荒野無盡,焦渴、淡漠中連綿無期。闃寂。」

枯荒空曠的末日景象,一對父子相依為命,在這人類意義時間靜止的地表彳亍前進,覓食,恐懼被倖存同類狙殺,那麼詩意,那麼絕望。

在這樣典型「大災難後」的空曠劇場,旅途,或曰父與子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的這段路程,可依傍的文明盡付一空,無階級,無人際關係,無單一個體與群體的衝突、張力......只有動物性的生存課題,納甚至繞開了卡夫卡式的「城堡」,往孤獨、恐懼、無有荒謬劇只剩下最低限的「對人類這個物種終於在地表滅絕」之哀傷的曠野背向走去。這樣的空景能展開的,或只能是塔克夫斯基那樣的詩意。我們習慣二十世紀發展起來的高度濃縮擠壓的「小說」,如蠅蛆菌群難以寄附在那空荒冰原繁衍。父與子。能傳遞的文明記憶,在這樣臨迫切膚之滅絕處境(我們一死,人類可能就滅亡了),剩下什麼?最原始的「存活自衛」?或恰好相反的「信任」?該不該殺人?(不殺人他們會殺我們掠奪納有限的物資)如何讓柔弱的孩子相信「我絕不離開你」?如何對他描述那個如煙消逝的曾經如此美麗又如此猙獰的人類文明?這本書和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末世男女》一樣,是另一階段的文學。想像力必須拉至歷史終極的時間對岸去回頭凝視、沉思、追憶這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界。這是一本非常美、非常美的書。(駱以軍)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看到尼爾‧蓋曼(Neil Gaiman)這位英國暢銷作家的名字,是在法文版的兒童繪本《那天,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過沒多久,台灣也出了中文版(2004年)。第二次見到這個名字,是在一篇訪談Tori Amos的文字裡,這位五度得到葛萊美另類音樂專輯獎的才女歌手說自己是尼爾‧蓋曼的忠實粉絲,「尼爾」這個名字曾數度出現在她的歌詞裡,而尼爾‧蓋曼後來在漫畫作品《沙人》(The Sandman)裡,竟然也以Tori Amos為原型,創造了一個角色。

後來,尼爾‧蓋曼一連幾部長篇奇幻小說都出了中文版,加上原著被改編成電影(《星塵》),去年還有他自己編劇的電影《貝武夫》,這位奇幻文學作家的名字幾乎是無所不在了。

《魔是魔法的魔》是他自選的短篇故事集,每一篇的形式、主題各異。尼爾‧蓋曼擅長援用一些眾人皆知的經典元素,從「鵝媽媽童謠」到「聖杯」,只見他隨手摭拾,任何東西到了他的手上,似乎都可以變成創作的素材。

第一個短篇〈二十四隻畫眉鳥事件〉的形式最是獨特,它剪接了十一首「鵝媽媽童謠」裡出現的人物和情節,「戲仿」(parody)短篇的偵探小說。用作者自己的說法,這是一則「童謠王國人馬搬演的冷硬派推理劇」。

最後一則竟然是一首詩〈指南〉,「告訴你要是不小心落入童話故事裡該如何應變」。寥寥數百字,卻讓你明白了奇幻世界裡崇高的公民道德、希望和愛。

這本書是尼爾‧蓋曼寫給年輕讀者看的,十一個短篇,沒有什麼驚人的高潮,有的是源源不斷的輕盈想像。蓋曼展現的文字魔法,讓一堆充滿傳統童話情調、似曾相識的情節長出翅膀,幻化成一則又一則不同的童話。

先是繪本,接著是小說、電影,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版漫畫。(尉遲秀)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這對兄弟有著極相似的成長歷程。他們年紀都不大,一向遭受漠視,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或許這是成長必經的痛楚?──直到最近情勢才有了轉變,但是發展方向略有不同:科幻小說成為值得重視、也有名家參與的文類,算是獲得了名聲;科幻電影則是大行其道,既躋身商業片主流之列,也深深走入通俗文化之中。流行程度如此,但這些科幻片裡的科學正確度如何?這就是《雙面好萊塢》所處理的問題。

書中討論了約一百部電影,除了科幻片,也包括了科學家傳記和記錄片。發行年分最早可回溯至二十世紀初的經典老片,最晚遲至2005年,但絕大多數都屬於1980年代之後,讀者較熟悉、也較易找到的片子。本書英文書名副標題Movies, Science, & the End of the World 的「世界末日」是關鍵詞,它暗示本書的選片傾向以災難片為主。

全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自然界的威脅」討論外星人入侵、彗星或小行星撞擊,以及溫室效應和其他地球自身的天災。第二部「人類製造的威脅」討論核子戰爭、複製人、傳染病及人工智能。第三部「好的、快的和真的」則是對照比較電影裡和現實中的科學與科學家;另外,出於趣味考量,作者並且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好和最差的科學類電影,分別頒發金鷹獎和金火雞獎(木火雞或許更合適?)。

每一章的前半部是幾部代表作品的劇情大要,後半則是所涉及學科或主題的非常簡短的入門導介,觸及的題材以外星生物學、遺傳工程、機器人學、地球科學為主。對於想知道自己喜歡的電影到底說得對不對,或是想對這些學科有些基本了解的觀眾,這是一份頗有用而且也富趣味性的教材。

科學正確並非判別科幻片好壞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準則,否則,我們只要有Discovery之類的知識頻道就夠了。成為一部好電影的前提是「好看」,如果能引發人思考則更佳;科幻片尤其如此。作者本人也很清楚這一點,對於這項可能的偏失,很有意思的是,他是在頒發金鷹獎和金火雞獎的章節裡,藉由對電影優缺點的評論來彌補。

將本書的片單與近幾年的電影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作者至少遺漏了兩個趨勢未加處理,一是毀滅性的生化災難,如 28 Days Later(2002), I Am Legend (2007);另一是短時程的時空旅行,如 Daja Vu (2006)。這些或許是由於發行時間太近,或許是難以說起而略過了。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效法書中範例,自己也來做求證和查資料的功課。

本書翻譯及譯註頗有一些錯誤,不免損傷了本書的原意──更正流行文化中的科學謬誤──這是一項可惜的遺憾。(趙學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變動時代的安心自在」免費系列講座中的第三場,我們特別邀請到陳履安、施寄青與洪啟嵩一起對談心經的智慧,並且由網路與書的發行人郝明義擔任主持人。歡迎大家前來參加活動。

如果您當日不克前來,或是在台北以外的縣市,也可以上網觀看,並且在網路上發問,講者有可能於座談會現場即時回答喔!

「送你一首渡河的歌~心經的生命智慧」座談會

講者:
洪啟嵩、陳履安、施寄青
主持人:郝明義

時間:12/12(五) 晚間7:00-9:00
地點:台北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中心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02)8789-3388 ext. 3215~18)

★本場次有網路直播,直播網址為

http://core.learn.hinet.net/channels/1ou3pthve90zyb8czt0jxy7sg.html?launchFromWeb=1

(網路直播技術由睿碼科技提供)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尺寸:1024 x 768

下載處: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17/3074151126_f4333f8986_o.jpg

 

尺寸:1280 x 720 (寬螢幕)

下載處: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73/3074151198_caeaa5379b_o.jpg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法院院長 王金平
統一集團總裁 林蒼生
台中市市長 胡志強
藝術學者 莊伯和
陳誠基金會董事長 陳履安
反貪腐人權鬥士 施明德
音樂文化工作者 許景淳
外交部部長 歐鴻鍊

誠摯推薦

名人推薦語:

本書可以助您重新找到自己的心靈之光!從『心』出發,照亮生命的本質,追求從容與自在的人生!
──台中市市長 胡志強

有形無形之間,照見自由無拘。洪啟嵩的畫自有斯境。
──藝術學者 莊伯和

渡河的智慧,生命的螁變,心經的啟迪,平靜的昇華。
──外交部部長 歐鴻鍊

心靈像是一首詩的流動,要怎麼講清楚,實在難乎其難。洪啟嵩的「禪心禪畫」居然像智慧的陽光,照在心靈上,讓你窺見了流動中詩意的內涵與美感。
──統一集團總裁 林蒼生


內容簡介:

《心經》,雖然只有短短二百六十個字,但是飽含著究竟的生命智慧。
不同時代的人,面對著不同的變化、混亂、苦難,都能從《心經》裡找到解脫與平靜。這是《心經》超越宗教與地域,而廣為各方人所誦讀的原因。
《送你一首渡河的歌》,是洪啟嵩從前所未見的角度來詮釋、解讀的《心經》。洪啟嵩在佛法上有多年修證,有許多著作,已為大家所熟知。但是《送你一首渡河的歌》,卻是以他獨特的繪畫,結合他散文風格的文字,獻給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的心靈之歌。
在如此急速變化、混亂的年代裡,一個人可以如何活出「自在」,使自己的心沒有疑惑?遠離執著、迷惘與煩惱,安住心之寂靜喜悅,不會受到內外環境的制約,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者?《心經》正是最深秘的智慧甘露。
洪啟嵩的畫風不拘一格,線條自在流暢,氣韻生動,前作《愛情的22個關鍵詞》裡,部分畫作就是巧用了化妝品的素材畫成,別出心裁。
而他在《送你一首渡河的歌》裡,更希望用一種全新的藝術風?,重新詮釋《心經》的意境.
洪啟嵩在畫紙上的那一抹,究竟是河流、還是人的胴體?那是沒有既定的答案,如果我們把心放鬆,把眼睛整個放鬆,它就會像明鏡一樣,照見生命的實相,讓我們成為觀自在者。
書中的畫作,宛如生命之河沿途的風景,只要敞開心扉用眼觀、用心領受,你可以悟出生命觀自在的智慧。
本書所附的心經英譯版本,是由洪啟嵩所翻譯。  
 
 
作者簡介:洪啟嵩

自幼思惟生命的真諦,並參學各派禪法,尋求生命昇華超越之道。十七歲時,因讀《六祖壇經》體悟生命實相,二十歲開始教授禪定,1983年於南投仁愛鄉別毛山閉關,出關後倡導佛法人間理念,致力於佛教出版、文化推動,落實人間淨土。
1987年出版隨身法藏,開隨身閱讀經典風氣之先。1988年首倡落實「生態與心靈環保」的人間淨土,並為宗教界倡導器官捐贈之先驅。同年並開始主持禪七,致力於推廣禪定教育及著述,從學者逾萬人。
歷年來應邀到台灣的司法院、外交部等政府機關,及史克美占藥廠、台積電等各大企業界演講,並於美國哈佛、MIT、俄亥俄大學,中國北京、人民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演講教學,以禪提昇心靈,運用於身心深層解壓,於全球各地都引起了極大的迴響。
而在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2003年全球SARS風暴、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其所創發之「放鬆禪法」,幫助數以萬計的災民及救災人員心靈重建。
其深究於人類身心昇華之道,著有《放鬆禪法》、《睡夢禪法》、《坐禪之道》、《禪觀秘要》、《如何修持心經》、《前未來》、《天天都成功》、《愛情的22個關鍵辭》等。  

內容精選


當時間停止,時間在哪裡?
當意念停止,心又在哪裡?
去的意念,就像微風吹過,已經消失了;未來的念頭還沒有出現。
這時,你在想些什麼?
 
一種幾乎沒有破綻的錯覺。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宇宙既然這樣無邊無際,
時間既然這樣無前無後,
它中間既有光亮,
也有黑暗,有清淨,也有髒污,
那麼到底應該說它是明還是暗?
是穢垢還是潔淨?




當你的身心超越這一切,
獲得徹底的自由,也就不再有「智慧」與「無明」的分別,
自然也沒有「無明盡」這一回事了。





痛苦的緣由,常常肇因於我們給心一個虛幻的想像。
當我們超越感官,看清一切事物的真相,就會發現:

痛苦的本性是虛幻的,因此痛苦的發生與止息也都是虛幻的。





彼岸在今生,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智慧有如普照的陽光;慈悲就像清涼如水的月光。
遍地都是觀自在。
自由觀自在。

生命並不存在於過去或未來,
過去與未來,只是意念的互相滲透而串連起來,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日本通用設計之父 中川聰
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所所長 黃子坤
專文推薦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李清志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唐峰正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張光民
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詹偉雄
溫馨推薦

內容簡介:

一本最符合未來社會需求的設計書!
從一件小小的物品中,感受設計師的用心,企業的細心,社會的貼心,以及人與人之間,最溫柔的窩心。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多元化的社會來臨,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設計概念,那就是為最多人著想、讓所有使用者感覺貼心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簡單地定義,UD就是希望產品或空間等設計能讓男女老幼、身障或行動不便等使用族群都可以使用,但並非專為少數或弱勢等特定的使用族群所進行的設計,而是相信,如果一樣產品能被功能有障礙的人使用,對一般人來說一定更容易使用。
《愛‧通用設計》一書,除了詳盡介紹通用設計的起源和概念,更列舉了許許多多國內外的優秀設計實例,小至個人的日常用品,大到環境交通的規劃,處處可見設計師的創意巧思。而結合流行與美感、環保及UD概念的產品,充滿無限商機,更是企業界關注的焦點。此外,作者也親自前往通用設計最盛行的日本,實地考察,做為國內未來發展的借鏡。
可以說,《愛‧通用設計》是國內第一本以最簡單的文字、最新的觀點、第一手的角度、最完整囊括各個面象的通用設計指南。  
 
 
作者簡介:余虹儀

一九八一年生,二○○六年畢業於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文化創意設計組博士生、日本Tripod Design公司台灣代表,以及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與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講師。
從研究所期間即致力於推廣與研究通用設計,參與相關活動、發表文章、舉辦通用設計講座與課程等,並成立「通用設計-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設計觀念」部落格,不定期發表個人在通用設計方面的日常觀察、相關研究與想法,介紹許多食衣住行育樂、環境、產品與服務等不同領域的通用設計案例,是一個熱愛通用設計到無可自拔的小女子,推廣與研究通用設計是她的興趣,更是她一生的理想!
作者部落格:http://blog.yam.com/yocofish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簡介:

從兩本書開始的神奇旅程

在四川一個破落的山溝裡,
兩本書引領一個少年開始他通往北大、認識朱光潛與錢鍾書的旅程,
也帶他學成於哈佛,開始他對詩歌、文學和文化的類比人生。

香港城市大學的張隆溪教授,對比較文學和跨文化的研究,十分深刻,寫了許多專著。
郝明義說,身為一個認識他多年的出版人,知道即使和他平常聊天也那麼逸趣橫飛,所以一直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怎麼編一本書,把他介紹給校園以及學術界以外的一般讀者,讓大家可以聽他敘述一遍自己的人生旅程,怎麼從文革時期四川的一個山溝裡,最後得以進了北大,親炙朱光潛、錢鍾書等大師,又學成於哈佛。
這段神奇的旅程,始於他自修的兩本書。在一個黑暗年代的破落山村裡,兩本書卻為他打開了人生最美妙的窗戶。郝明義相信,凡是相信閱讀力量的人,看了他的旅程,應該都會深有所感。

另外,這本書還希望有第二個作用。為了使不是專門研究比較學和跨文化的人,也能對這個領域有些入門的認識,所以這本書裡也特別請張隆溪挑了幾篇這方面的介紹,並編輯了他一些很生動的「片語」。這些名之為「片語」的文章,都是張隆溪在一個個主題之下,對中西文學及文化所做最生動有趣的類比與對照。從中可以欣賞他在中西雙方文學與文化之間輕盈遊走的趣味。

書名「五色韻母」,出自於韓波(Arthur Rimbaud)有首詩寫自己對韻母和色彩的主觀聯想﹕“A noir, E blanc, I rouge, U vert, O bleu: voyelles,/Je dirai quelque jour vos naissances latentes”(A黑色,E白色,I紅色,U綠色,O藍色﹕韻母啊,/有一天,我會講述你們隱秘的誕生)。

而張隆溪現在要講述他的五色韻母了。

書前還收有《他們說》一書中,對張隆溪做過有關「品味」的一篇訪談。這篇文章也放在這裡,希望有助於讀者對他有更多一些認識。  
 
 
作者簡介:張隆溪

北京大學碩士,哈佛大學博士,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任教多年,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從事中西比較研究,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北京三聯,1986);The Tao and the Logos(Duke, 1992,中譯《道與邏各斯》,1998,2006);Mighty Opposites: From Dichotomies to Differenc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Stanford, 1998);《走出文化的封閉圈》(香港商務,2000,北京三聯,2004);《中西文化研究十論》(復旦,2005);Allegoresis: 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Cornell, 2005);《同工異曲:跨文化閱讀的啟示》(江蘇教育,2006),Unexpected Affinities: Reading across Cultures(Toronto, 2007)等。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簡介:

作者是大陸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主講者之一,在台曾著有暢銷書《玄奘西遊記》

本書講述陳寅恪、胡適、趙元任、鄭振鐸等近代大師級人物的故事,深刻動人


錢文忠是語言學大師季羨林的及門弟子,他跟隨季先生精研梵文、巴利文,後赴德國漢堡大學主修印度學,副修印度學、藏學。他熟悉印度、中亞多種語言,目前研究領域是思想史、學術史、宗教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

郝明義有一次和錢文忠談起他對梵語的研究,錢文忠說了一段話很有意思:「我們都知道,研究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人不懂得英文是不行的.但是很奇怪的,研究《金剛經》的人卻很少有人懂得梵語,也很少有人覺得需要懂得梵語。」

錢文忠因為對許多語言的精嫻使用,又有自己獨特的機會和眼界,所以不但可以見識到許多人物,能在許多歷史材料中自由遊走,還可以用非常生動傳神的文筆,為一般讀者介紹他的所觀所思.

因此,《末那皈依》有兩個特色。

第一,在這部《末那皈依》裡,錢文忠描述了季羨林、王元化、陳寅恪、胡適、趙元任、吳宓等近代學術界偉大的心靈,而且以活活潑潑的筆法,深入淺出的將這些人的「心態思緒、為人風範都做了他人力所未逮的歷史分析和情感分析」(大陸著名哲學家湯一介語)。錢文忠認為,這本書的主旋律是「懷逝者之風,慕健者之雅;感師長之恩,念友朋之情。」是一部傳奇人物的精彩故事.

第二,書名「末那皈依」,「是指一種精神覺悟,是指在更高的峰顛,以更深的智慧回首浩瀚紅塵。」(湯一介語)所以,《末那皈依》也是一部很重要、很有特色的心靈史、精神史、學術史。為中國近百年學術史,建立了里程碑式的架構.


本書為《末那皈依》繁體特別版,除了以人物為主,另外還收錄錢文忠關於西北史地的書評、文章。錢文忠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主講《玄奘西遊記》,歷史視野恢弘,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有獨到見解,也讓讀者在欣賞這些人物的心靈激情之外,也能略窺中國西北過去曾經上演的精彩史劇。  
 
  
作者簡介: 錢文忠

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大學一年級起,開始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獲「季羨林東方學獎學金」一等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歷史文化學系,師從著名印度學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學家L.Schmithausen 教授、著名伊朗學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學,副修藏學和伊朗學。

錢文忠的代表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門立雪》、《天竺與佛陀》、《國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遊記》、《巴利文講稿》、《醫聖李時珍》;譯作有:《繪畫與表演》(合譯)、《唐代密宗》、《道、學、政》;另有資料編集與古籍整理十餘種,發表各類論文二百餘篇。
2007年,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力推錢文忠主講《玄奘西遊記》,2008年,主講《李時珍》,他的風采和口才引起了觀眾的廣泛注意,成了名滿天下的學者。錢文忠近來致力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主持和創辦民間學術文化機構。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年11月選書

本月首選&文化類首選書:《我們》,顧玉玲/印刻
文學類首選書:《巨獸》,保羅.奧斯特/皇冠
休閒類首選書:《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徐銘謙/野人
知識類首選書: 《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羅倫絲.封丹/麥田

以一個閱讀者有限的時間,選擇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猶如在密林中尋找一片樹葉的冒險。
因此,《網路與書》每個月針對新出版的圖書,由名家就讀者的知識、文學、文化、休閒等需求初選出三十本好書,再選出各類首選書與當月首選書,幫助讀者過濾好書。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9月20日至2008年10月23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尉遲秀 (文學類客座評審)、周易正(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傅科白(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身為保羅‧奧斯特迷和西西,看到他們的新書出版,自是非常興奮。我們的評審者選了奧斯特的《巨獸》為文學類首選推薦,下方有精采的推薦理由。當然,駱以軍《西夏旅館》也是必讀書之一。本月首選書《我們》(可別與先前的科幻經典做《我們》搞混了),在這個混亂的時節來讀再適合不過了。從「他們」變成「我們」,過程必須經過多少自覺與努力?可是常常「分門別類」的習慣已經深深嵌入多數者的認知模式之中,黨同伐異比起「人同此心」來的容易與迅速,在長期撕裂的語境之下,這本書應該是很好的開始(假若讀者願意放下心中的成見)。四大類選書如下:

 

 

四類選書: (十一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巨獸》
保羅奧斯特/皇冠

推薦理由>>>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
徐銘謙/野人

推薦理由>>>

《我們》
顧玉玲/印刻

推薦理由>>>

《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
羅倫絲.封丹/麥田

推薦理由>>>



西夏旅館/駱以軍/印刻

25位世界名人的私房菜/何合真理/遠流

夠了!創意/李奇.高德/馬可孛羅

如何用數字唬人/邁可.布拉斯蘭德、安德魯.迪爾納/大是文化

燈塔船/齊格飛‧藍茨/遠流

淚光閃閃的巴黎/王孟婷/寶瓶文化

奇蹟的孩子/波西亞.艾佛森/時報

告別施捨/葛瑞里.克拉克/財信出版

醫生這件事/Vincent Lam/大塊

浮世的繪/梁旅珠/時報

謝清志的生命振動/謝清志/玉山社

傑洛米的賭注/艾朗.卡茲/究竟

我的喬治亞/西西/洪範

美好年代 巴黎片段/李政亮/日月文化

帝國/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馬可孛羅

哥倫布大交換/克羅斯比/貓頭鷹

看房子/西西/洪範

 

莫兒的門/泰德‧凱拉索/遠流

貨幣戰爭/宋鴻兵/遠流

外島書/何致和/寶瓶文化

 

閱讀在隱逸空間/耿一偉/東觀

文明的力量/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左岸

項塔蘭/葛雷哥里.羅伯玆/野人

 

生命的時間學/柯萊恩/大塊文化

粗獷與詩意/王俊雄/木馬

 

我的回顧與反思/錢理群/行人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是鏡

說是「我們」,其實因為始終被視為「他們」。視角的移動,心念的轉變,願以「我們」稱呼「他們」,遂有了許多的悲憫,無論是對他們,或者,我們。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台灣的「勞動」始終是伴隨著「移動」流轉的。遠者可追溯到四百年前於原鄉求一勞動自主而不可得,乃揚帆黑水溝,慘烈移動到孤島新天地的祖先們,近如上個世紀六○年代起,懷著孤女的願望,帶著一口舊皮箱,從衰蔽農村流浪到繁華夜都市的女工、學徒。把地域場景放大了,也是上個世紀的七○年代,隨著榮工處到沙烏地阿拉伯當「外籍勞工」的台灣男性勞動者,乃至新世紀猶絡繹不絕於途,前往日本擔任「看護婦」的台灣女性勞動者。這一個又一個的影像,當不時閃現在台灣人的集體歷史記憶之中,只是由於「階級污名」的「不光彩」,多數台灣人乃有意無意選擇遺忘了。

就這樣,應該是「我們」,卻成了「他們」。

國際分工,或說全球化的演變,讓勞動不停地移動著。終於有一天,台灣由「移出國」轉為「移入國」,大批的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中國勞動者踏著與前此台灣勞動者相反方向的腳步,來到這塊昔日曾被詛咒成「男無情,女無義;鳥不語,花不香」的「埋冤」之地。事實竟也證明,苦難未必能讓人心軟,痛苦的歷史經驗往往不是讓人更寬廣,而是更狹隘。台灣人絕少因相同的移動經驗,而把來自異鄉的勞動者視為「我們」,相反的,昔日在異鄉所遭受的屈辱,似乎都在一旦成為「勞動主」之後,有意無意地都宣洩了出來,甚至,太超過地加諸於來自異鄉的勞動者身上。於是我們看到骨瘦如柴的越南婦人倒臥街頭,被拘禁強迫勞動的印傭從冒險跳樓逃亡,被苛扣工資,被性侵害,被當作牛馬使役,被迫集體暴動……。

「此亦人子也」。顧玉玲此書寫得真切,寫得「節制」,看得人掉淚。原因很多,文筆的真摯流暢、長期的深入觀察,都是。最深處的根源或即是幾千年前陶淵明送了一名僕人給兒子後,再三叮嚀的這一句話。也是因為這一句話,從書中這幾位菲律賓勞動者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看穿了台灣的醜陋與可能的美好。作家唐諾說這書讓人「仍然相信幸福是可能的,我們」,這個「我們」,相信應該是融「他們」與「我們」為一體,全世界不停向前移動,在艱困中猶然不忘勇敢向前,努力奮鬥的所有勞動者。「我們是鏡。/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彼此注視並為對方呈現,/你可以看到我們,你可以看到自己,/他者在我們的視線中觀看。」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的價值於是不言可喻了。 (傅月庵)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回保羅‧奧斯特筆下的主要人物是兩位相知相惜的青年作家,他以其中一位作家亞隆的第一人稱敘事,寫下好友沙克斯從反戰到成為神秘炸彈客,如何將豐沛的生命力灌注在自身信仰、愛情、認同的實踐與毀壞當中,終而意外身亡的故事。這部兩百五十頁的小說,屬於那種一翻開就會讓人一口氣讀到底的作品,但你若被保羅‧奧斯特牽引進他的重重反思之中,心緒可真是沈重得無以復加。

Leviathan在基督宗教的傳統裡以鱷魚、白鯨等大海獸之姿出現,象徵的是秩序建立之前的混沌,而霍布斯(Thomas Hobbes)則在同名鉅著《利維坦》裡,以Leviathan象徵國家的威權。閱讀保羅‧奧斯特的《巨獸》(Leviathan),基督宗教與西方文明脈絡裡的巨靈當然揮之不去,如影隨形。這個部分馮光遠在本書的【導讀】裡有相當精闢的分析,我想我不會說得更好,就請大家直接看【導讀】吧。

而這小說之所以深深吸引我,除了沙克斯那種時時刻刻湧現並且堅持實踐的理想主義,還因為另一個人物:瑪麗亞。

這個人物來自保羅‧奧斯特與法國著名的攝影家、觀念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共謀,他們說好要玩一個混合現實與虛構的遊戲,於是保羅‧奧斯特在小說裡以現實的蘇菲‧卡爾為本,創造出瑪麗亞,然後漸漸加入作者的虛構,而現實中的蘇菲‧卡爾則必須以作者的虛構為指令,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作者虛構的「五行色飲食」,或是「一整天在b或c或w的魔咒下進行每項工作」。

小說家和觀念藝術家的共謀在蘇菲‧卡爾的觀念藝術作品裡似乎只是一項充滿玩興的遊戲,但在小說家的作品裡卻沈重許多。

小說裡虛構的瑪麗亞撿到一本通訊錄,她立刻虛擬出她的故事:這個本子的主人將是她的夢中王子。她要透過對每一個聯絡人的訪談,找到這本通訊錄的主人(這是蘇菲‧卡爾於1983年的真實創作「通訊錄」,最後因為物主抗議,無法展出)。瑪麗亞的尋覓在第一個聯絡人出現時就因故中斷了,物主始終未在書中現身,但這本通訊錄卻勾連起沙克斯日後追尋認同終至毀滅的命運。

小說家(奧斯特)以自己筆下的小說家(亞隆)訴說另一位小說家(沙克斯)的故事,雙重的虛構,作者在書中甚至還不時藉由不同敘事者對於同一件事的不同觀點,層層挑戰著敘事(虛構)的可信。

保羅‧奧斯特是否想藉由這樣的手法,再加上因為蘇菲‧卡爾而出現的這條遊戲軸線,挑戰虛構的認同?並且對於認同的實踐發出深沈而簡單的質問?

答案或許就藏在沙克斯的命運裡——為了反對越戰,他拒不從軍,因而入獄,為了對抗那已成為魅影的自由女神,他化身炸彈客「自由魅影」,最終在爆炸中身亡。沙克斯認為事情很簡單,他陳述(虛構)自身認同之後必然要實踐,而一個忠於自己建構(虛構)的認同的理想主義者,必定會將虛構的認同化作現實。

但保羅‧奧斯特的答案似乎並不那麼單一,在沙克斯大大小小的理想與認同不斷實踐與毀壞的過程裡,我們看到的還有矛盾荒謬的人性發揮的作用力。

巨獸,是威權的帝國?是虛妄的自由?還是我們無法究竟的生命?(尉遲秀)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書市出現了兩本特別亮眼的「旅遊書」,一是年初的《轉山》,其次就是年底出現的這本《地圖上最美的問號》。

《轉山》是謝旺霖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贊助後,單騎行走雲藏,從麗江古城直達西藏拉薩的成果;《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則是徐銘謙獲客委會「築夢計劃」的補助,前往美國參與阿帕拉契山徑修建步道志工隊的記錄。一個是追求單車遠逿,一個是推廣千里步行,都是當前最熱門的全民運動。

謝旺霖在一路超克障礙的過程中,向內挖掘省視自身的情感,沉斂的文字和動人的思緒,已經反映在眾多讀者口耳相傳的好評中。而徐銘謙的築夢記錄,則多屬向外的觀察,除了實務工作的經歷,更有知性上的省思論辯。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全書可切分成三大部分,開頭第一部談登山者出發前的各項準備,其中諸如煮食爐具的選用、強調登山安全的高科技輕量裝備,或者以極簡配備激發潛能極限等等的討論比較,都令人大開眼界。書末第三部分以資料整理方式介紹阿帕拉契山徑的拓建歷史以及作者先前幾段旅行經歷。此外占全書最大篇幅的第二部分即是重頭戲,紀錄了作者加入志工隊,以六個禮拜的時間,清泥土、釘木樁、修建山屋、開闢新路、打造石階、架設木橋等等實作生活。

「阿帕拉契山徑是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它始終維持沒有商業介入的光榮紀錄。」當初因為旅遊文學作家比爾‧布萊森書上的這句話,撩撥起徐銘謙對這個不斷浮動變化的美國第一條國家步道的好奇與興趣。而如今,透過她的親身經歷,以及書中那些振臂揮汗的志工身影,我們對這條步道的想像,便有了更具體的憧憬。

除了描繪志工的工作概況,書中也不時觸及各種環境保護、自然共生的概念彼此碰撞辯論的問題。譬如關於登山步道的設置,有兩派不同的看法,「自然派」強調生態保護,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工法派」則強調施設的堅固耐用,以提供安全與舒適的山徑為目標。這類看似理論的討論,對一般的登山者也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而在照片與圖像輔佐的各種專業的修建工程示意圖之外,我們也可以讀到徐銘謙感性的思惟和發自內心對自然的尊重。她對山椒魚的憐惜、對砍伐樹木的戒慎恐懼、對年長志工的敬重,還有欣賞石南花落英繽紛時的溫柔,以及不時冒現的幽默感,都讓這本看似專業的書,彷彿林間的陽光,散發出溫暖的氣息。

從「旅遊」的角度來看,《地圖上最美的問號》為登山的愛好者提供了豐富而新奇的視野,甚至於對國內的步道養護單位,都有十分珍貴的參考價值。然而這本書所傳達的更動人意象,是人在勞動中回歸自然、跨越各種文化語言籓籬的景況。就像《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書中前往車諾比核爆受災的白俄地區協助蓋房子,以及《不只是蓋房子》裡從各國來到921災區協力造屋的義工群所展示的,透過身體力行的勞動,認識土地、親近異鄉的人和文化,那裡蘊藏著會讓人熱血奔騰,想要從蒼白的現代生活中動起來的神奇力量。(傅科白)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