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朋友》簡媜/印刻

 不管是粗茶淡飯或者美食佳釀,食物總是在伴隨情感流轉的時候味道最美,附加上故事和記憶之後,最教人想念。

 在飲食文學如繁花盛開的這幾年,瀏覽書店架上成排泛溢著香味的美食文字,最耐咀嚼、讀之難忘的,東方有林文月的《飲膳札記》,西方有露絲‧雷舒爾的《天生嫩骨》。林文月典雅的文字看似清淡,輕簡幾筆勾勒的食物形色,以及當年往來餐桌間的鴻儒風貌,卻盡皆生動有味,氣韻嬝嬝不絕。曾擔任《紐約時報》和幾家重要刊物美食評論員的雷舒爾,更是說故事的能手。她筆下的人物個個奇詭不群,稀奇古怪的遭遇,本來就令人嘖嘖稱奇,加上雷舒爾適度將食物安插進故事中,不管是料理方法或者食材描寫,都讓人食指大動想像無限。人的故事,讓這兩本書所談論的食物味道更豐厚繁複,不僅只是吃食而已。

 《吃朋友》這本書,也是以人的故事扣緊食物為主題,讓家常菜餚包裹了深厚的人情味。作家簡媜面對書市琳琅滿目的美食書,構思了一個絕讚的想法:邀約知己老友共聚餐桌,不談國是不說八卦,每回一人輪流述說自己的故事。說故事的人須事先羅列菜單,清點人生起伏中記憶最深刻、意義最重大的食物。專人特別整治的菜餚,在杯觥壺飧間對應著一段段升斗小民的生命故事,情愛悲歡混著記憶淚水,特別引人動容。

 掌廚的黃照美談專事翻譯的丈夫歷經文字獄,見證人間冷暖,熬過貧賤終於安家落戶時卻不敵病魔襲擊。餐桌上的烏魚子是雪中送炭的手足友愛,人蔘雞湯註記著生命最後階段的滄涼。終生奉獻杏壇的趙國瑞憶及早逝的母親從富家千金到一肩扛起大家族生計,在戰火燎原政治波盪下戮力勤勉,安頓了一家老小,終究因精神憂懼身心俱疲而撒手人寰。回憶中的紹子豆腐是逃難時節家人團聚時共享的人間美味,栗子燒雞則是聯結了永生思念的母親烹煮的最後佳餚。

 因為都是憶舊,而且大多傷逝,書中的故事不免都帶著淚水的味道。雷舒爾長期面對人與吃食,她的觀察結論是,「食物是用來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當你觀察一個人吃東西時,可以發現什麼樣的人,就吃什麼樣的食物。」但在《吃朋友》的八篇故事裡,食物是記憶與生命的印記。夾拌著淚水的食物不一定是酸苦的,因為添加了情感的調味,一道道食物於是都成了無可替代的美味。讀完這些食物與人生的故事後,也許你會對「美食」的定義稍作修正。即使是一盤清炒空心菜、一顆原味饅頭,再普通的飲食,如果曾在你的生命經歷中出現過,也許就會有別人品嚐不到的滋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