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卻無法「更好」的世界往哪裡去?

讓個人薪資提高的因素,「不是國家財富的實際多寡,而是國家財富持續增加」,1780年代,亞當‧斯密這一經濟擴張概念,為工業革命確立方向,日後以資本主義發展為根本的「第一世界」也於焉逐漸成形;「發展是硬道理!」2003年,即將老去的鄧小平用這句話論斷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為舉國一致的目標,「大國崛起」於是儼然在望!

從18世紀到21世紀,短短三百年之內,「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發展再發展,成長再成長,早成為不論先進或後起國家共同一致的奮鬥目標:攻城掠地,攫奪能源,講效率、促生產,開發利用,無所不至。為的就是經濟能起飛,國家能現代化(工業化),以便創造更多的物質,累積更多的財富。因為,「更多」就是「更好」!

「更多等於更好!」這個觀念,幾乎主宰過去三百多年的人類經濟思維,隨著製造業的發展,城市一個接一個興起,在吸引諸多農村人口,創造出一陣的興旺之後,卻往往隨著世界體系成立,產業轉移,而一個接著一個衰敗沒落。城市垮了,農村卻未必復興。山窮水盡的,不僅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自然資源,更多的是,原本自給自足的在地社區。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趨勢,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與此同時,另一股「反全球化」,或者說「反世界體系」、「反全球分工」,甚至「反對無條件追求經濟成長」的反省勢力也愈行壯大。本書即可視為其中之一。作者從質疑「更多等於更好」、「財富增加等於快樂增加」開始,反覆論證三百年來人類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所引發的種種弊端,從而建議其它幾種推動經濟的方式,用以減低能源消耗、降低排碳量,減少地球壓力,且還能讓人類更加滿足。其中心論述則在回歸古老的「在地經濟」,透過數據、經由實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永續經營」的可能。

「成長的極限」、「發展的陷阱」,上個世紀60年代便已被提出,卻始終為主流勢力所壓制。為了工業成長,多少農業因此被犧牲了;為了追求發展,多少自然被剷除了。如今,「明天過後」的地球早已危若累卵,人類的幸福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即。此時此刻閱讀此書,一方面不免讓人感慨良多,另方面卻也鼓舞信心,相信黑暗隧道遠方的光亮之地,或者竟也有抵達的一天吧。 (傅月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