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認識的網路,是在線路裡。是一個hinet、seednet等寬頻公司為基礎,各種螢幕瀏覽器為介面的世界。從這裡看到的世界可能很大,但從某個角度,也可能很小。

在十八世紀南歐,讓圖書串起來的最大網路系統是「小販」的世界。這些小販走遍歐洲,不但將新的知識帶到偏遠的地方,還能穿越法律的界線,讓禁書得以流動。這些人利用小村落作為倉庫,背著書籍越過庇你牛斯山、阿爾卑斯山,讓所有販賣的書籍都霑上露水。

這些人不同於我們見過的賣書人。不同於誠品、金石堂員工,沈重的背包裡除了乾糧與印刷品之外,可能還有精緻的織品、藥物、餐具、手錶、手帕。他們除了賣書,隨時能夠說一段旅途上的故事、唱一段美麗的歌謠。

《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就是這群圖書小販從崛起到消失的深度故事。

在這本書,「小販」指的是主要由山區居民組成,在城鎮間進行貿易的人。這些人的內部如何進行貿易?他們之間有怎樣的緊密血緣?有多少種不同的小販類型?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如何打破過去對這類人「自由靈魂」的想像?目前沸沸揚揚的信貸制度,是如何讓這些「自由」移動的人緊緊地「綁」在土地上。

這群被人蔑視的商人如同岩漿,從山區汨汨流下,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推力。即便當時許多人不識字,放本書在口袋裡,依舊會讓他們感到安心。那個時代,文化具有是神聖力量的一部份。

隨著著作權法興起、移民法與行會力量的改變,小販與其網絡在十九世紀慢慢消退,慢慢進入到我們親眼目睹的店鋪零售制度,以及再後來我們更為親暱的網路書店。

台灣是個小販制度蓬勃的地方,每天因為小販產生的地下經濟不知道佔了「地上」經濟多少倍。但卻真的很少有人能夠追溯出一條清晰的「小販」發展網路,換句話說,我們對於這些熟悉的臉孔是多麼陌生。

圖書更是如此,光看這本書的封面及出版社的介紹,完全無法知道這是一本售書的早期歷史,更重要的,是一本網路與書的歷史。(周易正)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8月21日至2008年9月19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駱以軍 (文學類客座評審)、傅月庵 (知識類客座評審)、尉遲秀(文化類客座評審)、傅科白(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在兩個秋颱過後,氣溫明顯下降了一些,更明顯的是,現在變成了散步的好時間,不太冷,也不太熱,還有拂面輕風,絕對讓人舒適地快活了起來,一點都不會想要回到斗室中忍受冰冷無情的空調。所以,帶本書出走吧。如果不知道要在那兒散步好,本月的知識類首選書告訴你一本可以以一舉兩得的好方法,讓你邊散步邊認識風土植物,也許還是你常常經過他們身邊卻完全不知道他們的來歷。至於散步之中間隔的休息時間,可以準備另外的書籍,想選哪一類,下面是四大類候選書單,各有各的好理由,希望也能讓你找到你想讀的書。四大類選書如下:

 

四類選書: (十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再見,我的書》
大江健三郎/時報文化

推薦理由>>>

《故事之旅》
和田誠/時報文化

推薦理由>>>

《看不見的力量》
保羅.霍肯/野人

推薦理由>>>

《行道樹圖鑑》
羅家祺/晨星

推薦理由>>>



紫花/徐譽誠/印刻 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哲倫特、基托/圓神 夠了!創意/李奇.高德/馬可孛羅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奧立佛‧薩克斯/天下文化
一千零一次死亡/塞吉歐‧拉米瑞斯/大塊文化 夢想教室/法蘭克.麥考特/皇冠 大人的友情/河合隼雄/天下雜誌 領導學散步/桑德‧佛隆姆等/大塊文化
重點所在/蘇珊‧桑塔格/大田 果然好吃/葉怡蘭/皇冠 風來坊閒話/李長聲/遠流 真食物的奧秘/妮娜?普朗克/天下雜誌
父親的謊言/約翰‧伯恩賽/木馬 他人事/平山夢明/小異 失敗的國家/諾姆.喬姆斯基/左岸 中國飆富時代/吳曉波/遠流
據說,我曾經是人類/英德拉.辛哈/漫遊者 在巴黎餐桌上/李伯齡/馬可孛羅 孤獨的聆賞者/Anthony Storr/立緒 豐田文化/傑弗瑞?萊克、麥克?豪瑟斯/麥格羅希爾
巧克力戰爭/羅柏.寇米耶/遠流 東京爬樹偵探/平野肇/遠流 一個新世界/艾克哈特.托勒/方智
午夜知音/伊麗莎白.海伊/遠流 性愛力/鳥來伯/大辣 深夜裡的圖書館/曼古埃爾/商務
黑人魔術師/丹尼爾.華勒斯/漫遊者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田誠是日本資深的封面設計家,作過詞曲,還導過兩部電影。不過台灣讀者對他的認識,應該是從村上春樹的兩本《爵士群像》開始的。書中用低明度粉蠟筆塗繪的爵士樂手群像,既具備Q版娃娃的漫畫效果,又能夠畫龍點睛地勾勒樂手的神韻。村上本來對如何寫這本書還有點遲疑,是在看了和田的畫之後,「滲透進那音樂家的固有旋律般的東西,便咻地忽然浮上我的腦海」,才能動筆完成這套充滿即興趣味的個人爵士聆賞隨筆。

和田誠筆下別著大朵白色頭飾的Billie Holiday,以及手持小喇叭半蹲著笑開一口白牙的三頭身Loius Armstrong,後來隨著唱片選輯的宣傳行銷又紅了一陣子,趕上當年村上爵士風潮的人應該都不陌生。

這本《故事之旅》是和田誠的「閱讀筆記」,紀錄了54本他讀過的書本裡的故事。照理說和田既非文學大師,也不是什麼思想導師,他讀過哪些書並不重要,也不一定值得效尤。但這本書真的很有意思,你不一定能從中學到什麼微言大義,但可以在很多細節上得到許多樂趣。

首先,和田一一細數歷來讀過的書籍裡記憶最深刻、最為懷念的故事,從童話、繪本、少年小說,到奇幻、推理、時代小說和大眾小說,他以一種「阿伯講古」的口吻描述每個故事的梗概,三兩句清楚簡明勾勒情節、話語一個轉折便讓劇情顯得生動。如果不耽心踩到雷的問題的話,閱讀每一篇記述就猶如讀一則優美的本事,沒看過故事的人會被勾起閱讀的興趣,看過的則能藉機回味其中滋味。

54個故事讀下來,你彷彿在一櫃私人書架上,窺看到和田從小到大讀書的品味和印記。但更有趣的是他在記述故事的空檔穿插進來的個人感想或評論。比如在回憶他小時候有多愛《西遊記》的故事,也大致描述三藏如何帶領三個調皮搗蛋的徒弟西方取經之後,話鋒一轉,和田留下的按語是:「《桃太郎》裡有狗、猴子、雞跟隨;《綠野仙蹤》的桃樂絲有稻草人、錫人、獅子跟隨。帶著奇怪的三人組隨從一起旅行的故事,全世界還真不少。要描寫不同的性格和能力,也許三個人恰恰好。」

看似隨意而發的感慨,卻精確而犀利地點出了某些文化或創意上的機巧。和田這個說書人教導給我們的訓示和教誨一點都不八股,而且常有出人意表的奇趣。

最後,當然是從圖像的部分來領略這個「故事之旅」的趣味。封面上是孫悟空帶頭當斥侯、福爾摩斯駕車,車上坐著阿里巴巴的聰明女僕莫姬安娜、小熊維尼、《金銀島》裡的獨腳人,以及《忍法帖》裡的忍者等人物,光看這一長串的構圖,就很能消磨時間(車輪上的1936應該指的是和田誠的出生年,其他文字和人物的意義請自行解謎)。在內文裡,《獅子的眼鏡》裡戴著眼鏡的獅子竟然一派斯文、村上春樹的〈跳舞的小矮人〉有一臉西方宮廷劇的長相、《雨月物語》鬼嚇人的場景既傳神又可愛……。聽阿伯講好聽的故事,再配一幅意像鮮明的插圖,《故事之旅》是一場沒有負擔的輕快旅程。(傅科白)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文原著的標題是“Blessed Unrest”,直譯就是「被祝福的動盪不安」。此處的動盪不安指的是人類面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環境生態全球化的積極回應,以社會正義、環境生態為主張的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以極端不同的面貌出現,就今日的發展態勢看來已是風起雲湧,但就其蘊積的能量來看,還只是方興未艾。如此遍地烽火的行動與事件,作者無以名之,經常僅能以「運動」一詞稱之。至於為何以“blessed”形容之,只因為如此的動盪在作者眼中,雖然展現了多元價值,因而疏離了意識型態甚至宗教,但是,它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持續進展的動能,無非是因為人類終將明白我們對於個體的小愛,其實無法自外於整個人類的群體,甚至地球這個有機體,而這些動盪竟不約而同地指向修復地球的傷,作者當然對此抱著近乎宗教的崇敬,因而以此名之。

保羅‧霍肯(Paul Hawken)的寫作脈絡看似十分蕪雜,時而從美國的自然主義和生態運動的傳統談起,時而談至以社會正義為主軸的非武力抗爭,時而從哥倫布為全球化的始作俑者談起,時而談及原住民文化視人與自然為一體的信仰。但是若從霍肯從事的工作和他的信念看來(他長年巡迴演說,並創立WiserEarth網站,以溫和的說理方式試圖影響、串連各地的企業、團體、個人,為修復日漸惡化的地球環境付出努力),就不難明白他何以在極大的時間與空間的跨度中,不厭其煩地檢討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在全球化的過程裡透過戰爭、透過資本,對我們所賴以生存的行星造成的殘害,並且以極寬容的態度將富商慈善家到平民抗爭者等不分南北貧富左右等各式參與者的豐富光譜同時納入這個受到祝福的動盪不安的運動裡。

他在書裡說:「如果你檢視地球現況的報告而不悲觀,那資料就是錯的;如果你遇見這項無名運動裡的人而不樂觀,就是沒有心。」(頁21)而他正是這項運動裡最樂觀的福音傳播者,不過這福音不是源自自西方傳統將人與自然一分為二的基督宗教或自然科學,而是諸多地區的原住民視人與自然為一體的信仰。我們可以試著為這本書架構出這麼一條主軸:全球化始於以哥倫布為首的無知西方勢力伸入原住民的土地,然而在地球千瘡百孔之後,我們卻回頭重新認識原住民的文化與信仰。霍肯指出,「正因為人和自然的分離,運動中的社會正義和環境這兩個部分也是分別興起的,各有其歷史。原住民文化讓我們了解這兩者其實是同一件事。」(頁40)

然而,這只是讀這本書的一種方法,你甚至可以直接從第五章〈向原住民學習〉讀起。而如果你只想看看熱鬧,看看這動盪不安的修復工程裡,作者所謂的扮演「免疫系統」的這些大大小小的運動到底搞出了什麼厲害的名堂,你可以直接讀第七章〈我們就是地球的免疫系統〉,你會看到印度的原住民寡婦,以一己之力抗議可口可樂污染她村子的農業用水,最後竟讓抗議運動擴散到全印度,甚至整個美洲、歐洲的學院。又或是從義大利散布到全世界的「慢食」運動,如何起於「保存人類創造過的、精緻味覺多樣性的遺產」,進而「得組織農夫的市場,同時確保蔬果的多樣性及稀有動物不致滅絕」(頁178)。當然,你也可以直接跳到附錄,瞭解一下你有興趣的詞條,或是直接登入WiserEarth的網站去深入瀏覽收錄在各個詞條下的組織。以「公平交易」為例(Fair Trade:開發中國家的小製造商與已開發國家批發商的另一種交易系統),你會發現,相關組織的網站數目已經從作者寫這本書時(2007年)的324,增加到今天的1005了。

前四章簡單明瞭地勾勒出美國濫觴於愛默生(《自然》作者)與梭羅(《湖濱散記》作者)的環境生態主義,繼而是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掀起了社會正義與「商業的權利」的對壘。始於梭羅、甘地的「公民不合作」,進而影響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非暴力抗爭」,當然也被作者納了進來。

後四章,霍肯終於把論說的版圖擴大到全球:原住民(第五章);他試著為當代反全球化的抗爭定位(第六章〈我們中斷了帝國〉);他也提及西方生態學在1960年代提出將地球視為單一生命體的「蓋亞」(Gaia)假說(雖然著墨不多,但他將受到祝福的騷動不安視為「地球的免疫系統」,其實正是以此假說為基礎)。雖然將地球視為生命體的假說並未成為當代知識的主流,但是人類在地球暖化威脅下的這些極具建設性的動盪不安,似乎讓「蓋亞」假說越來越顯真實。

這不只是全球化後遺症的公民療傷指南,也是一本福音書,更是一本關於環境生態、社會正義運動的絕佳入門書。(尉遲秀)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夫子要人多讀詩,說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前面幾種,講得很玄,倒是最後一種,完全貼近現代人「接近自然」的想望。但到了今天,接近自然,方法很多,未必從詩入手,一本好的圖鑑,或許更加貼心實際、更容易進去。

在都市裡過活,鳥獸有限,總不外乎貓狗麻雀幾種耳。草木相對種類繁雜,日日相見不相識的,所在多有,尤其隨時映入眼簾的行道樹。不同的街道,往往因之而有了不同的風貌。以台北市為例,羅斯福路的木棉、德行東路的臺灣欒樹、愛國西路的茄苳、中山北路的楓香、仁愛路的椰子……,早已成為這個城市最重要的四季風景,沒有了它們,整個城市的顏色變化,大概也就失落大半。

本書收錄常見臺灣行道樹105種,翔實介紹其四季風貌、花期、樹型、葉序等,樹幹、枝葉、花朵、果實,無不包括。圖文配合,易懂好查。足與貓頭鷹版《臺灣行道樹圖鑑》(2004年出版),並稱雙璧,各有所長。圖鑑之為用,在於「帶著它,走出去」六個字。秋光獨好之日,在城市裡悠哉散步,邊走邊比對讀樹--這件事無法讓你卡住了的連動債券重新啟動,也未必能解決你的家庭煩憂,卻可能讓你的生活多一些迴轉的空間,生命多了一種轉悠。而這,大概也就夠了吧。書很平實,人若也踏實,這個世界也就容易如實與你相見了。(傅月庵)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7月24日至2008年8月20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駱以軍 (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 (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柯裕棻(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欲罷不能,大概是我們這次選書的狀況了。不過,這個月的選書結果也創下紀錄--嚴重偏食。欲罷不能,是因為有太多太多書不知道什麼原因(為了慶祝開學?還是上班上的太煩悶的解無聊劑?)全部擠在這個月出籠,看著文學類與休閒類高高疊起的書山,就讓人眼花撩亂、心跳加速。也因此,超過大半都是小說(包括類型小說)的天下,偏食到文化類與知識類加起來還不足四分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文化類與知識類出版書籍數量一直在減少當中,這不禁又讓人想要問另外一個問題:難道我們在這兩方面的素材取得已經非常足夠,還是大部分人已經不願關心這兩方面的獲取呢?若是後者,問題就真的會越來越大,就像是不光是大考加考公民就可以提升道德品質一樣,呼喊幾個口號就可以深化文化與知識了。四大類選書如下:

 

 

四類選書: (九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無愛繁殖》
韋勒貝克/大塊文化

推薦理由>>>

《潰雪》
尼爾.史蒂芬森/開元書印

推薦理由>>>

《半生記》
松本清張/麥田

推薦理由>>>

《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
飛利浦‧鮑爾/木馬

推薦理由>>>



所羅門之歌/妮‧摩里森/商務 哥倫布之墓/孟坦涅斯/麥田 借來的時間/保羅.莫奈/允晨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吉本佳生/天下文化
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巴爾加斯‧尤薩/聯經 時間軸/威爾森/貓頭鷹 Miya字解日本/茂呂美耶/麥田 大氣:萬物的起源/嘉貝麗.沃爾克/商周
猜火車/艾文‧厄許/商周 最後理論/馬克.艾伯特/奇幻基地 流浪法庭30年/江元慶/報導文學
動物之神/艾琳‧凱爾/木馬 Zoo/乙一/獨步文化  
誤解莎士比亞/紀蔚然/印刻 聖殿騎士遺產/史帝夫‧貝利/時報
綠光往事/詹宏志/馬可孛羅 綿羊偵探團/萊奧妮.史汪/皇冠
外出偷馬/佩爾‧派特森/寶瓶文化 八墓村/橫溝正史/獨步文化
崗上的世紀/王安憶/印刻 歌門鬼城/馬溫‧皮克/聯經
梁羽生散文/梁羽生/遠流 維納斯的誕生/莎拉.杜南特/如果
大河盡頭/李永平/麥田 禁入廢墟/
史考特.史密斯/小異
瘋狂購物頻道/歐各思坦.柏洛斯/遠流 陰陽師夜光杯卷/夢枕貘/繆思


轉瞬為風/佐藤多佳子/麥田 北京三里屯/馮唐等作/大塊文化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呂諾可以被視為一個個人情況嗎?他器官的老化腐朽是個人情況,朝向死亡的身體衰竭可以算是他個體的特徵。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促成他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建構他意識以及欲望的背景,其實是整個他這個世代。裝設一個實驗器材、選擇一個或數個觀察對象,就可以指出原子的某個運動系統--或是微粒的,或是波浪形的--同理可證,布呂諾雖然是一個個體,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其實只是歷史運動進程中一個被動的成分;他的動機、價值觀、欲望,所有一切都和他同世代的人一樣,毫無分別。」

 我們讀過二十世紀許多凝視死亡之虛無的偉大小說:海明威、福克納、費茲傑羅、卡謬、伊文利渥夫的《一掬塵土》、卡夫卡、乃至後來許多日本小說……而韋勒貝克以性狂歡、藥物、赫胥黎、以分子生物物理代表之現代科技文明之盡頭、借屍還魂之中世紀諾替斯異端教派……以妖豔嘔吐物、虛乏下垂之陰莖、失智般集體雜交派對之蠕蟲廠面、以及兩位主人翁各自以哲學和科學話語長篇大論之辯證,作為那侵透淹滲過來早衰的死亡盡頭之路障。所有的悲傷、挫敗、愛之失能,皆成為這華麗髑髏場裡一種歷史進化之必然。

小說的主角,布呂諾與米榭這一對同母異父兄弟的生涯與性格,像對位賦格一般嚴謹。米榭是絕對理性、沒有內在掙扎、分子生物物理頂端菁英中的菁英;布呂諾則是各外型衰老難看的性濫交症者,卻同時感傷憂鬱、一個憤世嫉俗者。前者之被描述,似乎是透過未來《美麗新世界》式複製人種,對已消逝之「人類」此一古典(有性慾、可愛、因慾望而生出的自我與排他感、感性、易怒)物種之科學話語之追記。後者則似乎是二十世紀所有性解放、嬉皮運動、狂歡性派對、雜交天體營、「垮掉的一代」或所謂「道德日漸淪亡的西方」,在「繁殖」被流放出「性」的伊甸園後,但這些被失於自己的意義而不慎繁殖出的個體,如何由不同路徑尋找激爽、「尋找愛」的絕望歷史。

最優美感傷的一段是米榭與安娜蓓兒這一對少年戀人在二十三年後重逢,他們溫柔溫馨地性交,第二天早上醒來後,安娜蓓兒心中想:「……在繁殖範圍中,他們是兩個逐漸衰老的個體,繁殖後代的價值已經非常低。她經歷過不少,吸過古柯鹼,參加過雜交派對,睡過不少豪華大旅館;年輕時正好經歷道德解放時期,她的美貌將她置於這個潮流的中心,為此她受了不少苦……。至於他呢,因為漠然不在意置身潮流的外圍,就跟他對人生漠然、對一切都不在意一樣,所以並沒受到那個時期太大的影響;只乖乖地當「單價超市」的忠實顧客,乖乖地研究分子生物。這兩個生命體驗了完全不同的經歷,但在他們個體上並沒有留下多少痕跡,是生命本身執掌摧毀的任務,一步一步使他們細胞老化、器官衰老,身為擁有智慧的哺乳動物,本來能夠相愛相守……」。她說:「我不明白事情怎麼會糟到這個地步,我無法接受。」比照馬克思「獲利率漸次降低」的概念,這些不論如何開發創意挑戰邊界的性狂歡終難逃脫放蕩體系中「歡愉度漸次降低」的原則,慾望和歡愉一旦喪失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誘惑條件,純粹追求肉體上之標準,韋勒貝克言,其趨勢必定朝「薩德式的性活動」發展,硬挺巨大的陽具,打過矽膠的女人胸部,女客們被一堆巨大陽具插入……再來即是SM俱樂部,溫柔消失了,個體消失了,愛消失了,真正的快感亦在流水式繁複的集體肉體後消失了。

事實上小說中這兩兄弟最終皆各自找到「愛」的化身,他們幾乎要被翻盤被那兩個愛之典型女神給救贖,這樣的兩個女人像聖母瑪麗亞撫慰承諾人類被自己創造之文明的墮落邪惡所嚇壞的冰冷和永恆孤獨。但韋勒貝克不允諾這個「狂歡加速快轉之駭怖死灰感」之後的愛之贈禮。兩兄弟賴之救贖之兩位愛之女神,失後因絕症(個體肉身難逃衰老壞悔之自然法則)而自殺。於是兩兄弟作為二十世紀末「人類」這種物種的性愛存續價值的取樣,其邏輯便徹底被否定。才有本書最末章之「無愛繁殖」之未來複製人種的啟示錄手稿。

這確是一本巨大、可怕的小說。(駱以軍)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個月在選書時稍稍猶豫了,我不知道該選《陰陽師》系列好,或是這本《潰雪》好。《陰陽師》易讀好看,結局和結構大概可預測,正是這個可預測性和固定結構令人深深著迷,它造成某種完整的連續感,已經看過的讀者會想要繼續看下去。

但是我必須選《潰雪》!原因是:《潰雪》實在是太經典的Cyber科幻小說,它非常有趣,錯過萬分可惜!正因為這書和作者在科幻界實在太知名,基本的介紹在維基百科都可查到,不想事先知道內容的朋友,必須避免在網上查詢。這書極厚,若是以消遣休閒為閱讀意圖的讀者大概無法承受此書的概念衝擊,不過呢,好的科幻小說除了給予我們閱讀想像上的快樂之外,對於我們身處的社會必須能做出準確的觀察,甚至對於發展中的科技提出可能的預測。《潰雪》無疑地都做到了,而且它聰明得讓人一邊笑一邊罵──書中對於美國聯邦政府的崩潰、企業恣意畫地為王、環境污染、藥品以及核子武器的氾濫做了相當漂亮的諷刺(例如,說某某人是一個獨立存在的主權,為什麼?因為他隨身帶著一顆氫彈)。有些反諷實在太幽默,讀的時候一個人就科科科笑出來了。除此之外,盡心盡力的中文翻譯非常難得,我原以為此書文字幽默概念複雜聰明至極幾乎無法翻譯,沒想到翻得非常好。

這個故事講的是病毒,「潰雪」的意思是電腦中毒後螢幕產生黑白雜訊的畫面,在書裡也是一種病毒的名稱。我只能透露至此,並且提醒,這是1992年寫的故事,當時電腦軟體win95都還沒上市,網際網路也只是在雛型發展階段。但是驚人的是,如今這個故事讀來仍然完全切中時代的脈動和網路科技的發展趨勢,甚至在網路普及的今天還更具說服力。語言和病毒的連結想像也確實讓人信服。當然,由於每個人對於宗教和理性有不同的看法,對於法西斯式思想壓制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書尾的病毒解釋不一定能說服每個人。儘管如此,這個故事真是才華洋溢,令人目眩神迷嘆為觀止。

此處話題略略岔開:「開元書印」出的書每一本都非同小可,從《印象書》、《某代風流》開始,不論歷史或科幻,每一本都使人驚豔──這樣的時代有人還敢這樣出書,出這樣的書!膽識和視野令人佩服。(柯裕棻)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少也賤

 「成功地揭露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面,完成了無產階級文學從昭和初期以來想完成而未完成的使命。」這是已故日本文學評論家伊藤整對松本清張的評價。跟想像的不一樣,很奇怪,對不?沒關係,再來一位,還是很有名的評論家平野謙說的:「清張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是無產階級文學的理想在戰後的體現。」──阿現在是怎麼了?連推理小說都跟無產階級文學扯上邊了?這個松本清張,真的是我們所認識那個大眼厚唇,戴個黑框眼鏡,很會「寫推理的」松本清張嗎?

沒錯,就是他!松本清張,昭和文學巨匠。請注意,是文學巨匠,而不僅是推理巨匠而已。巨匠之巨,橫也成嶺側成峰,你若僅能站在一點看,大樹看清楚了,卻也錯過了更大的叢林。台灣人看松本清張,只知道他是推理小說家,因為翻來譯去,行銷宣傳講的總是這個。殊不知,清張文學一樹三枝,枝葉成蔭。推理小說、時代小說、紀實文學,三位一體,構成了巨匠面貌。大樹根柢則是一片無垠,初衷難忘,總是屬於弱勢者一方的無產階級土地。或者這麼說吧,松本清張乃是代表無產階級普羅大眾,用筆用文字來跟戰後籠罩日本列島的資本主義怪獸戰鬥的。原因為何?請從此書中找答案。

《半生記》的半生,指的是松本清張從出生到44歲獲得芥川獎的歲月。半生裡,輾轉流離,飽更憂患,從貧民窟出身,奮力向上掙扎。失學、當工友、學徒、約聘完稿人員,甚至還到處流浪賣掃帚。「從十六歲開始幫忙家計,直到三十歲為止,因為家庭和父母的因素讓我的人生寸步難行──我幾乎沒什麼值得懷念的青春可言。前半生都是慘白黯淡的。」「一心只想把生活安定下來,過了二十歲,我從來不曾在十一點以前回到家。」這樣的艱苦的生活,與後半生的文豪生涯相比,不啻雲泥之別。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出身,讓他深刻體會人間的無奈,人生的無據,以及人性的無明,從而開創了「動機比破案更重要」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將戰後日本推理文學帶往另一座高峰。也是因為這樣的出身,讓他嫉惡如仇,總是想揭穿隱藏權力運作背後的真相,暴露更可能的歷史面貌。所以,像他這樣的一名作家,即使受到日本讀者瘋狂喜愛,即使一書之出,三島震動,卻還是不為當權者所喜,「國民作家」的封號、「文化勳章」的光榮,終其一生,就是沒他的份!只是,清張生死無憾,畢竟,作家的勳章有而且只有一種,那就是讀者的肯定。

不是三級貧戶出身者,就會被富貴所淫,就註定背叛其階級立場的。此時此刻讀此書,讓人感慨更多,掩卷難說。也更相信,動機比破案重要,有些人早被宣判了!(傅月庵)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心智在探索自然世界的奧祕時,獲得了驚人的成就。但當我們把同樣的智性與方法用在研究人類社會時,其成果就遜色很多。歷代不乏學者嘗試將數理方法迻用到社會領域,但終究無法建立起所期待的「精確科學」──沒有漂亮的公式、精確的數據,也沒有絲毫不差的預測。

 但那是過去,現在則不一樣了,科學作家 Philip Ball在《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一書裡如此說。他認為,藉由運用新的科學理論和數學模型,移植從物理學得到的洞見,一門可稱之為「社會物理學」的新學科已經形成。

 促成突破的最重要因素是一項觀念上的變革:單一個體的行為是難以掌握和預測的,但當他們匯集成群體時,各種獨特行徑往往會互相抵消,從而浮現出容易辨識的輪廓。所以,與其去分析每個個體的行為,不如去探討個體之間如何相互影響而形成集體。

 這其中,作者花費最大篇幅討論、也最常借引的物理現象是「相變」,也就是物質如何從某種狀態突然變化到另一狀態,例如水結成冰,磁鐵因為高溫而失去磁性。

 在探討交通的章節裡,我們可以看到,車輛被比喻成粒子(雖然有人開車莽撞,有人謹慎,但相互抵消後,大家都差不多),車流就像粒子的活動。根據交通科學家的分析,車流有三種狀態:暢通的、同步的以及塞車。三種狀態的改變都是突然發生的,再基於其他一些特性,作者問:「這種情況是不是起來很耳熟呢?」不問可知,他指的是物質的氣態、液態和固態。

 塞車和結冰像不像並不重要。重點在於,只需藉由幾條關於車輛如何互動的假設,科學家就可以模擬出極為逼真的交通況狀,從而提供路況預測,並可作為交通政策的參考。

 圍繞著這道主軸,作者歷舉各種新出的理論以及它們在社會科學上的應用。他所處理的課題包括交通、經濟市場、戰爭結盟、犯罪率、投票行為、公園步道的規劃……,視目前的研究發展,各項主題的討論篇幅長短互異,其中引用的理論也不一而足。假如你是熟悉科普書市的讀者,那麼自從暢銷書《混沌》以來的各種新名詞,如自我組織現象、臨界點、冪次律、小世界模型、對局論……,在此都出現了。

 這種無所不包的企圖,優點在於提供讀者一個縱覽全局的廣大視野,但是也造成本書有點令人生畏的厚度,而且對於某些理論的介紹也略嫌簡略。

 相較於其他同性質著作,本書最明顯的特點是它濃稠綿密、旁徵博引的「英式」寫作風格。霍布斯、亞當‧斯密等古典學者是貫串全書的主角,自由意志和決定論之類的哲學問題也不時浮現。在行文的細節上,作者也不時塞入一些冷僻的事實,例如白衣天使南丁格爾也是物理社會學的提倡者;我們所謂的拉普拉斯式的決定論,其實早於他的Boscovich 已有類似說法。這些不但為本書增添了人文氣息,也更能將書中課題放入歷史脈絡中,讓人更能領略其意義。

 儘管如此,雖然書中引介的各種研究成果充滿驚奇或允諾,但一路讀下來,卻令人不免疑惑,那被討論的對象──社會──卻似乎面貌模糊。它似乎是個我們都清楚的東西,問題只出在怎麼去量度它,怎麼把它套進公式和模型裡。但真是如此嗎?如果我們找到了犯罪率的關係曲線,就表示我們瞭解犯罪問題了嗎?

 這也不免讓我們揣想,譯本所採用的書名《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是否是對本書最後一章「邁向烏托邦」所提出的後設批評。(趙學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月20日晚上的「城市美學高峰會」實在太精彩了!整場笑聲不斷
胡志強妙語如珠,潘石屹率真幽默,嚴長壽展現大家風範
而詹偉雄光是坐在那裡,就為現場增添幾分狂放的創意氣息
這樣的講師陣容絕對是前所未見

在這場活動中,我們聽到什麼是城市美學,世界上有哪些典範城市,新舊文化如何有機融合、講者對美好城市的夢想......等議題,很多朋友都表示深受啟發。

 

為了讓更多朋友聽到這場精彩絕倫的對談,我們特別拜託「睿碼科技」繼續提供網路播放的技術與平台,而他們也慷慨答應。因此,只要到「這個網址」就可以看到「城市美學高峰會」的實況影片!

 

歡迎大家將活動banner放在自己的blog,並告訴親朋好友喔!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由於反應非常熱烈,「城市美學高峰會」的名額已經報名完畢
為了服務無法到「城市美學高峰會」現場觀看嚴長壽、詹偉雄、胡志強與潘石屹四人精彩對談的朋友
我們將會在網路上進行「線上直播 」

8月20日(三)晚上7:30~9:00,只要到下列網址
http://x.learn.hinet.net/ishare/DesktopModules/xPress/UI/GuestLaunch.aspx?confid=33931&portalname=rhema  
就能看到現場實況(此網址在活動進行時才能看到畫面)

這場高峰會的講師陣容非常精彩 
錯過可惜
歡迎屆時從網路上參與盛會
也歡迎將這個訊息與海內外的親朋好友分享

謝謝

網路與書
http://www.netandbooks.com  

(網路直播技術由
睿碼科技提供)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城市美學高峰會


如果建築構築了城市的面貌,居民動線彷彿城市的呼吸,那美學就是讓一座城市活起來的靈魂。
美學達人詹偉雄、人間天使嚴長壽,築城夢想家胡志強、以及北京地產怪才潘石屹,將激盪出什麼樣的機智對話呢?
歡迎前來感受。

時間: 8月20日(星期三)7:30 pm-9:00pm 
地點: 誠品信義店6F視聽室 
地址:台北市松高路11號(捷運市政府站附近)

講者: 
胡志強 / 台中市市長
詹偉雄 /《數位時代》總編輯、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潘石屹 / soho中國董事長
嚴長壽 / 亞都麗緻總裁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主辦單位:網路與書、soho中國

活動方式:現場座位有限,有意參加者請先預約
報名專線:(02)8712-3898*68或lecture@netandbooks.com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業周刊第 1078 期
作者:韓 斌

在房市起飛、蓋樓講求速度的中國地產界,潘石屹以古怪、去標準化的建築風格,不斷締造北京房市銷售紀錄。這個出身甘肅山溝的窮小子,本事有多高?

「文茜小妹大」主持人陳文茜四年前在北京的採訪,留下一個有趣的畫面。在攝影機那頭接受採訪的是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背景是北京建外SOHO(位於北京東三環中路)的樣品間。接受採訪的同時,在他背後,「有客戶排隊,交錢的,有的是用支票交,有的拿現金來,」他說。

「我們有專門一個數款的機器。我在這邊是電視採訪,後邊老是數錢的聲音,」當時潘石屹忍不住跟現場人員說,「我說數錢的,能不能停一下,要不讓台灣人民聽到的話,以為我們光會數錢似的。」

潘石屹今年四月隨著一個訪問團首次登上台灣,回憶起那次曾在台灣電視節目上播出的畫面,他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想起來仍然又好氣又好笑。

當時的建外SOHO,七十萬平方公尺(約合二萬一千坪)的房子,八十天搶購一空,總銷售達到了人民幣二十四億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億元)。銷售期間總共漲了十一次價,創下了北京銷售房有史以來的新紀錄。 ...........

全文請看這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相信媒體,這才是真正的伊拉克!
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
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
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
一位不畏槍林彈雨的圖書館長
千辛萬苦地保存文化遺產
並打造出能讓員工忘記戰爭痛楚的工作天堂


(編按:每一次跟作者聯絡,我都好怕他已經不在人間)


《烽火守書人》編輯小記──

 「不會吧,連去銀行都是要冒著生命危險?」、「在圖書館裡又不是在銀行工作不是應該很安全的嗎?他做了什麼事會接到恐怖分子的死亡恐嚇呢?」 

記得第一次讀到伊斯康德館長的線上日記時,我心裡發出這樣的疑問。那時對伊拉克的社會民生毫不認識,也搞不清楚什麼是什葉派、遜尼派,伊拉克人之中就只知道海珊一個而已;也不曉得當一個巴格達人能夠平安度過每一天是多麼不容易,生命可以迅間失去任何價值。 

2007年2月,我從《紐約時報》的網站讀到一篇有關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的文章 Baghdad Day to Day: Librarian’s Journal。文章提到了該館館長把自己的日記刊登在大英圖書館的網站上,於是我就點進去看。館長日記裡面所寫的,不是談書、館藏特色、不是講舉辦什麼閱讀推廣活動,也從沒有提到讀者的情況。他記下的是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了爆炸、哪些館員接到死亡威脅、家人被殺,甚至是館員被綁架和被謀殺。

我曾經到埔里圖書館跟讓館的館長和館員做訪問,圖書館在921地震時也是全毁,館員是一本一本書這樣從倒塌的圖書館裡搶救出來的。我當時就覺得很感動,對他們來說救人和救人同樣重要吧,在館員的努力和政府的幫助下這幾年間重建了起來,現在更被譽為是全台灣最美麗的五星級圖書館。反觀伊拉克國家圖書館,它沒有那麼幸運。那裡沒有書香咖啡香,而是還殘留著被火燒焦的味道。

網路與書曾經出版過一本《失書記》,那是中日戰爭時著名藏書家鄭振鐸如何搜書保護書,避免把古書落入日本人手上的記事。我想伊斯康德的日記在某方面很像,都是一個對自己國家文化有擔當的知識分子,如何讓書免受摧殘,甚至視文化傳承的使命高於個人的生命。尤其這一句讓我動容(也因此用作文案):「我漸漸發現,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最完美的人類應該是那些能隨時關起所有感官的人。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我覺得很值得把館長的日記出版成書,可以讓我們的讀者了解真實的伊拉克、當地人民是怎麼生活的,以及相比起來我們其實是何等幸福。於是我開始想辦法與伊斯康德館長聯絡,希望可以把他的線上日記出版中文版,而我唯一的途徑就是和大英圖書館。沒想到很快過了幾天我就獲得了大英圖書館的回信,因此開始了我跟伊斯康德館長的「鴻雁傳email」。我跟他說明了我的意圖,以及出版想法。伊斯康德館長很爽快的就回答說,願意把日記交給我們出中文版本,於是我就開始準備雙方的合約,也繼續上大英圖書館的網站看館長的日記。

雖然館長日記是用英文書寫的,也是首先於英國的網站上刊載,不過和館長剛接洽時他表示過並沒有考慮要出英語版(最近他則告訴我也許今年稍後會考慮)。而早於我們之前,一家德國出版社已經和館長簽約出版德文版本(已於今年四月出版)。

當我知道中文版並非全球第一個語文版本時當然會覺得有點可惜。不過由於中文版本是集結線上日記翻譯而成,所以當我編輯這本書時自由度比較高,在獲得館長的同意下,我可以挑選一些國外傳媒所作的不錯的訪問加進這本書裡,讓讀者除了讀到館長自己的發聲之餘,亦有其他關於館長的側寫,再加上一些伊拉克社會文化的補充資料,我相信中文版本與德文版整體上的呈現應該很不一樣,各自各精采。

要在通信的過程中更了解館長這個人,其實很難。就如他所寫的日記一樣,他的文字是直接而不帶很多情緒,通常是我寫了一堆要問他的問題,館長都只是給我很簡短的回覆。換作是我,每天都要面對自己和別人的「生死」、扛起國家圖書和檔案館重建工作的十字架、有接不完的電話和回不完的email,家裡還有個懷孕的太太和小孩要照顧,那還會有什麼心思和一個編輯多談有的沒的呢?

在和館長開始通訊的期間,日記還是同時進行中。當我坐在一個舒適的空間裡,安安靜靜的和館長通信時,聯想起館長同樣在讀信和回信,每天同樣的上班下班,卻是在一個「人間煉獄」般的環境、生命凋零於瞬間時,我覺得人的意志有時真的頑強得很難以想像。 

2007年7月,我開始和館長失去聯絡,寫的信他沒有回應,連大英圖書館上的日記也沒有再更新。其實由於圖書館的網路不穩定,館長不是常常可以上網,寄給他的信通常要等一段時間他才會回。但這次實在太久沒有回音了,我開始擔心起來──館長是不是遇上什麼不測呢?但如果是,新聞或者大英圖書館的網站應該會有什麼報導,但又沒有。我只好隔一段時間把最後一封email重覆寄給他。

到了8月終於看到館長日記更新了,我鬆了一口氣,還好,館長沒死。

不過我看到了另一個震撼。館長曾經跟我說,他預計日記是從2006年11月一直寫到2007年11月為止。7月31日的日記末有一段後記,館長說他不再寫日記了(詳細原因請看書裡的〈後記〉)。 由於他後記的內容看起來很沉重,我很擔心他會取消和我們的出版計畫,於是我立刻寫信給他。8月15日,通信中斷一個多月後,我終於收到了館長的信。他解釋過去一個多月巴格達發生了太多事,期間「伊圖」大樓甚至曾被伊拉克國民衛隊闖進占據了兩天,而且又病了很久讓他無法提起精神回我的信,最後他說:There will be no more diary。

雖然館長不再寫日記了,不過並沒有影響到我們的出版計畫。就如驚弓之鳥般,自此,只要有什麼問題,我都會立刻寫信去問館長,就怕會有什麼「萬一」。

現在書終於出版了,但是擔心還沒結束,到底那批贈書會不會完好地送抵遙遠的伊拉克伊斯康德館長的手上呢。又,這本書會不會是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第一本館藏由台灣出版的中文書呢?明天我得趕緊發個email給他……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