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網路與書每月選書 (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推拿》畢飛宇 著/九歌出版

這故事太精采了。這是關於推拿院中的盲人的故事,講他們怎麼愛,怎麼鬥,怎麼掙錢,怎麼要尊嚴。畢飛宇讓「盲」的特質和可能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寫得這麼透徹,讓人納悶,他是不是天天上推拿院去做觀察呢?否則,他怎能這麼深切地了解「盲」的狀況、苦惱、芥蒂、障礙?他如何精準地寫出盲者的渴望、野心、癥結、和幻想?寫這故事和寫視力正常的角色完全不同,必須要換另一套新的形容詞系統,另一套現象學的理解。

寫盲人首先得放棄由視覺構成的文字習慣,而在聲音、觸覺、以及色彩的幻想上著力,也必須在空間、時間和生活的細節上注意──任何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敘述方式都極可能是視覺影像的衍生詮釋。這在「盲」的概念裡是行不通的。

「推拿」是另一個重點,它是身體的接觸,是身體的鬆解和勞動,身體在這個職業知識裡分成許多部份,它不再是完整的一個人,它是肩、頸、胸、背、四肢、經絡、關節、穴道,肌肉、皮膚、骨骼、臟器。這些都有情緒,有記憶和話語。畢飛宇巧妙地運用「盲」的語言和「身體」的語言,講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他寫女人的心理也非常細緻,非常透徹。女人心的百轉千迴,女人心的幽微,女人的擔憂和偏執,女人的忍讓和驕傲,絲絲入扣,完全掐到痛點,簡直像他寫的不是虛構的人,而是正在讀著的我自己。

我看這本書的時候正好頸椎受傷,戴著頸圈,全身劇痛酸麻,單單只是起床就必須耗費半小時以小幅度挪移抬身。我是以非常怪異的姿勢和疼痛看完這本書,此刻寫著本書介紹時,也全身僵硬難以動彈,僅以雙手活動打字。我非常切身地感受這書中對於身體觸覺的描寫和酸疼,人一緊張,筋就緊了;一高興,關節就鬆了;一悲哀,不只心酸,全身都酸了。這身體,不是心智可以掩飾或壓抑的,除了視覺之外,還有許多感覺為我們遺忘。

非常衷心推薦此書。非常好看。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牡蠣男孩憂鬱之死》提姆‧波頓 著/林則良 譯/時報出版

剪刀手的前世今生

這個以詩句敘事的繪本其實是一個短篇/極短篇故事集(書的全名是:《提姆‧波頓悲慘故事集:牡蠣男孩憂鬱之死》),牡蠣男孩是其中最殘酷晦暗也最詩意的一則故事的主角。短短一百四十頁的篇幅,提姆‧波頓創造出二十餘個角色——枯枝男孩、火柴女孩、機器人男孩、瞪大眼女孩、眼中釘男孩、拉箕女孩、錨兒……——全都是有某種殘缺或某種怪異特質的小孩。

提姆‧波頓自二十年前的電影《陰間大法師》開始,主角經常就是這部繪本裡的這些殘缺角色的某種翻版。據說提姆‧波頓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就是《科學怪人》。

看大導演唯一的繪本作品,當然免不了想起他創造的那些殘缺的電影人物,而我不斷想起的,是「剪刀手愛德華」。

善良的「剪刀手」,即便要示愛也是一伸手就會弄傷人。相對於繪本中的「巫毒女孩」,一有人愛,她的布偶人身和那顆心就會被大頭針刺插,愛越多,針越多,愛越靠近,針插越深。有的傷人,有的被傷。提姆‧波頓無意為傷人者或被傷者辯護,他只是用鏡頭或畫筆和詩句,黑色地、開心地、淒涼地呈現出這些人類殘缺或怪異的愛與傷。

「剪刀手愛德華」正是提姆‧波頓鍾情的某種「科學怪人」,主角強尼‧戴普的異類俊美讓「剪刀手」比起繪本中的這些小孩多了一些悲劇張力。或者可以說,強尼‧戴普的俊美讓這個故事多了一些古典悲劇的沈重、淒美,而繪本裡那些醜不拉嘰的怪娃娃們,則讓那些故事反覆在悲傷的底韻裡輕盈得幾乎要飛起。

如果不是這個繪本,我幾乎因為成年之後看了太多提姆‧波頓的電影,而忘記最初看到《陰間大法師》的時候,心裡殘留的青春期黑暗能量發出的歡呼。

青春期的黑暗能量從何而來?或許來自大人和社會對於「不完美/殘缺」的孩子發出的指責和貶抑。那麼歡呼所為何來?因為提姆‧波頓太酷了,他甚至毋需反叛,就直接以魔幻荒謬的情境為大家述說這些故事,套句現在流行的說法,提姆‧波頓的作品竟然也可以編入療癒系。

推薦《牡蠣男孩憂鬱之死》還有三個理由:

其一:這個中文版本比先前另一家出版社製作的版本(一九九九年)精緻數倍,新版本的封面、裝幀和中英對照的版面配置是罕見的佳作,以非常符合原作氣質的方式,淡靜優雅地呈現了這些娃娃黑色的命運與綺異美麗。

其二:詩人林則良的譯文頗能捕捉提姆‧波頓的文字氣韻。

其三:提姆‧波頓的影迷豈可錯過。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性的人》楊照 著/麥田出版

「為什麼最糟的事情總是讓你覺得這麼真實?」
「沒錯……事情的糟糕保證它是個真正的經驗,這是我們所經歷的,存在就是這樣。」


索爾‧貝婁(Saul Bellow)《像他這樣一個知識分子》(Ravelstein)裡的一段對話。楊照想必心有戚戚焉吧,所以在為該書中文版撰寫導言時,特別提了出來。

真實永遠是糟糕的,尤其當你是個知識人,高度自覺的知識人,且是深信理性必然比較可使世界運作得不那麼糟糕的知識人之時。

台灣解嚴以來,20年不到就要走完民主先進諸國200年有餘的民主歷程,等不及就得趕路,走得急就難走得穩,跌跌撞撞之中,什麼光怪陸離的事情都出來了。

一開始,夢是唯一的真實。到後來,真實成了一場惡夢。你說糟不糟糕?

楊照的理性的、知識人的自覺,好一陣子,讓他都不曉得該如何跟真實相處了。「人生哪來這麼多糟糕的事?」(他肯定會這樣想的)直到他選擇了以「故事」來解構(或建構,都無妨)「真實」,讓新聞即刻成為歷史,讓時間的大河顯現理性的邏輯,好判準真實/存在的荒謬。

六年的時間裡,說故事的人楊照,講個不停地講了324則「故事與新聞」。

於是,我們有了這套磚頭般厚度的《理性的人》。

「個人不能幫助,也不能挽救時代,個人只能表現時代的失落」祈克果說的。我們早早都同意了。但,就算再失落的時代,總也會留下痕跡。有一天,人們還是會回頭探望20、21世紀之交台灣的評論,無論政治或文化的。那些大言嘵嘵危言吠吠預言渺渺的「名嘴」們,註定誰都不會被提起,「楊照」這個名字卻肯定會在人們腦海中浮現。如果我們還相信理性的力量的話。我想。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鮮的美味輓歌》Taras Grescoe 著/陳信宏 譯/時報出版

加拿大作家格雷斯哥(Taras Grescoe)是擅用明喻、隱喻和類比的高手,例如他把形狀奇特的海參描述成「像是刺蝟與茄子雜交而成的產物」(p.226),規模龐大的築地漁市是「東京這座耀眼城市的後臺,在世人稱頌的優雅與精準背後,原來藏著一座水中生物的奧許維茨集中營」(p.238)。

而他最令人讀之驚心的比喻,是對拖網漁船刨刮海底,捕捉深海生物的指控:「這就像是人類把歐洲和北美的鳥兒都獵光了,所以只好放火燒掉亞馬遜叢林,以便用蝴蝶網抓住倉忙逃生的鸚鵡和金剛鸚鵡,然後再把牠們煮來吃。」(p.52)單純從作文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比喻或嫌過度誇張,不是好句子;反諷的是,它卻與現實相去不遠。在不斷傳來的壞消息裡,最引人注目的是,海洋生物學家Boris Worm 等人在2006年時預測:如果目前濫捕的趨勢不變,到了2048年整個地球將無魚可抓。

這種情形不僅讓環保人士憂心忡忡,即使是只想吃得健康,並且偶爾享受一下美食的一般大眾,也會感到無所適從。到底海洋的現況變得多惡劣?如此一來,我們是否還有可能兼顧口腹之慾和環境生態?我們還能吃到怎樣的美食?針對這些疑問,本書作者格雷斯哥走訪世界各地,追尋解答。

這是一趟橫跨美、歐、亞三洲的旅程,行腳及於許多以海產著名的城市或地區(較顯偏頗的是,造訪之地全部在北半球)。在每個地點,藉由親身觀察、參與和訪談,他介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地方生態及其美食的歷史與現況,最後歸結到各具特色的餐餚。

不同於我們對於佳餚的傳統印象,本書所介紹的美食幾乎都不是在富麗堂皇的場所,享受精心烹調的珍饈美饌。非但高級餐廳裡的主廚拿手料理是美食,即使是英格蘭北部小鎮的炸魚配薯條、在印度漁民家裡吃到的咖哩蝦,也可以是畢生難逢的美食經驗。之所以如此,固然部分得歸因於作者勇於冒險的精神——讀過格雷斯哥前作《老饕犯賤走天涯》的讀者,對此應當非常熟悉——然而,海洋生態的劇烈改變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它導致了一項項的海產,或者太稀少,或者太毒,或者取得方式太不道德,得從我們的菜單上剔除。

幸運的是,我們並非到了絕境,作者在引言即預告了好消息(我們還有多少能力再承受另一本只有壞消息的生態浩劫書?):「保育、美味和健康這三者確實有折衷兼顧的辦法……而且可以在海洋與餐桌都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儘管正面消息,得到書末才會出現,但情勢畢竟並非無可挽回,海洋仍有強大的復育能力(對此有興趣的人,可參考《沒有我們的世界》)。例如,Worm等人在那篇海洋末日預言之後的追蹤研究發現,某些區域的海洋生態己有改善。只要人類能節制濫捕的行為,海洋風貌是可以改觀的。

總結來說,本書主要仍是一本美食著作,而非生態書。只是值此時刻,飲食美學的觀念顯然需要大幅修訂,並且和保育的趨勢逐漸疊合——畢竟,既然牡蠣的滋味來自於海水,那麼一旦失去了飽含生機與色彩的海岸,鮮美的牡蠣還會存在嗎?(趙學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月首選&休閒類首選書:《11元的鐵道旅行》劉克襄/遠流
文學類首選書:《道士下山》徐皓峰/大塊文化
文化類首選書:《我的青春,施工中》王浩威/心靈工坊
知識類首選書:《醉漢走路》
曼羅迪諾/天下文化

六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9年4月24日至2009年5月21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柯裕棻(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2009 年六月,這一個月中,有很多大師出了新作,比方說,已經有一群固定書迷的瑪格麗特‧愛特伍、保羅‧奧斯特,還有年代較早,而其作品都已進入經典之林的斯蒂芬‧褚威格、法蘭西斯.羅傑,雖然我們晚了許多,但有幸能一讀其書,仍應額手稱讚。更特別的是,遠藤周作、約翰.伯格、淺田次郎也都有很精采的作品。曾經有許多作品中譯,但有點靜悄悄的上市的瓦爾特.莫爾斯,這次以《夢書之城》能見度大大提高,由哪家出版社來做哪一本書,有時候也是一位作家跟作品能夠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六月的選書,總共三十本,詳細書單如下: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道士下山》
徐皓峰/大塊文化

推薦理由>>>

《11元的鐵道旅行》
劉克襄/遠流

推薦理由>>>

《我的青春,施工中》
王浩威/心靈工坊

推薦理由>>>

《醉漢走路》
曼羅迪諾/天下文化

推薦理由>>>



夢書之城/瓦爾特.莫爾斯/圓神 狐狸庵食道樂/遠藤周作/麥田 聽說西藏/唯色、王力雄/大塊文化

動物是天才建築師/詹姆士.古爾德&卡蘿.古爾德/商周

法蘭西組曲/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聯經 法國料理的秘密/尚-皮耶.普蘭、艾德蒙.納寧克/如果 1949浪濤盡英雄人物、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林博文/時報 猩猩心事/Elizabeth Hess/貓頭鷹
機緣樂章/保羅‧奧斯特/皇冠 法國甜點王/法蘭西斯.羅傑/財信出版 隨便想想/林蒼生/天下雜誌 完美先生達爾文/大衛.奎曼/時報
親愛的茱麗葉/瑪麗.安.薛芙、安妮.貝蘿絲/遠流 不思議的樓頂/川口葉子/麥田 紫禁城的黃昏/莊士敦/博雅書屋 書設計.設計書/安德魯.哈斯蘭/原點
情色度假村/米榭‧韋勒貝克/大塊文化 監獄飯店/淺田次郎/高寶 石堆中發芽的人類學家/蔡政良/玉山社 科學的9堂入門課/娜妲莉‧昂吉兒/大塊文化
感謝蒙田/斯蒂芬‧褚威格/網路與書 神秘森林/塔娜.法蘭琪/皇冠 誰在收藏中國/吳樹/漫遊者
大雄/鯨向海/麥田
留住一切親愛的/約翰.伯格/麥田
債與償/瑪格麗特‧愛特伍/九歌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醉漢走路》曼羅迪諾/天下文化

「足球比賽裡,兩隊上場的球員加上主裁判共有23人,他們之中有人生日相同的機率是多少?」

喜歡做數學益智問題的人,想必對這個題目並不陌生。正確答案是「一半」。如果放寬條件,算上替補球員和助理裁判(36人),機率更會提高到八成以上。換句話說,球場上有人生日相同並不奇怪,如果人人生日不同,才真的是稀奇的事。這個簡單的觀察應該足以提醒我們重新看待「緣分」這件事──所謂的因緣巧合、命中註定,可能是隨隨便便就會發生的。

的確,我們真的不擅長處理機率問題。機率是看不到、無法體驗的東西,期望值也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然而在現代世界裡,機率和統計又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我們極度仰賴它們,但對它們的認識卻明顯不足,往往解讀錯誤,而且大錯特錯。

《醉漢走路》即是一本帶領我們綜觀這些問題,並且理解其中種種相關現象的導覽佳作。在本書中,作者Mlodinow敘述了機率和統計理論的歷史、基本觀念和主要人物。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如何基於現實需要而發展出理論,而這些理論又如何推動社會和知識的演變。

在不使用公式的前提下,作者詳細解釋了幾個機率的典型題目,包括最有名也最令人困惑的「三門問題」(Monty Hall Problem,如果你以前不曾聽說過,這個問題值得你找來看看)。但是本書並不是嚴格意義下的數學科普書,全書的重點在於綜合討論隨機性與人的關係,而不是機率名題欣賞。

作者 Mlodinow兼具物理學家和作家的雙重身分,這自然影響到他的內容取向和行文風格。他在本書中用了相當的篇幅,從各個領域,擷取各種實例來談論必然和偶然、隨機和因果,以及能力與幸運之間的關係。不時穿插的妙語不免讓人聯想到他曾擔任電視編劇的經歷,這也大幅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

從這些案例裡,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如何經常發生混淆和誤解,即使是專家也不例外,其中的謬誤往往令人啞然失笑。然而有時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例如由於對條件機率的誤解所導致的冤獄(147-148頁),卻又令人怵目驚心。

整體言之,這是一本生動有趣的入門著作。讀者不需要任何預備知識,就可以藉由它的帶領,進入機率的世界。作者在此並沒有拓展什麼新理論或新思維,但書中的撮舉綜述,以及激發思考的各類案例,必能讓很多人獲得不少收益。(趙學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元的鐵道旅行》劉克襄/遠流 

你需要的只是「起身、出門、跳上火車」

 曾經寫過《北台灣漫遊》、《風鳥皮諾查》、《永遠的信天翁》等書,以自然生態書寫聞名的作家劉克襄,今年跨入了鐵道書寫。但是相較於許多鐵道迷的注目焦點集中在「鐵道」以及相關的歷史、設施、變遷、消失、保存,劉克襄的鐵道之旅,反倒是著重從鐵道周邊延伸的部分。

 他探訪的,是鐵道邊彷彿歲月靜止、安靜祥和的小鎮,但是,透過他的觀察與書寫,我們看到了這些小鎮的活力、生命力,即使在時間之流中,一切在緩慢變化、在消逝與新生的宇宙規則中,一般人也許只看到那殘破蕭條的市容街景,甚至更因此而不願一顧,在劉克襄的筆下,流轉出我們一不小心就錯過的美好,那種美好不是喧囂張揚的,而是要細細靜心體會。

 因為這一本書,有了這樣一個提醒。書籍本身的設計,就呈現出一種「晃遊」的氣氛,除了文字,再加上樸拙的色鉛筆,以及寫實的照片,讀著讀著,很容易一頭栽進作者所到的位置。而作者又是個幽默十足的人,敘述小鎮故事娓娓道來,沒有鄉野傳奇那種攝魄驚魂的緊張,一派悠遊的安心,在旅途中與他相遇的人,似乎也在某個片刻,停駐在那片風景中。比方說,一對在火車上討論「十分幸福」的小情侶,在火車鐵軌轉向分道揚鑣之前,遞給作者一盒餅乾的一群嘰嘰喳喳的高中小女生,或者,那個在知本隻身北上的少女、擁有全世界最貴重的孤獨的日本年輕人。

 想要遇見這樣的美麗、這樣的人物風景,就如書名所指的「11」,以少少的金錢,用「11--雙腳」走出去,走入週遭的環境裡,不需向遠方求索。(網路與書編輯部)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青春,施工中》王浩威/心靈工坊

 都說青春浪漫,充滿希望。但一提到「青春期」,人們卻多半掉頭不想說,或乾脆一句「真難搞啊~」了事。這種差異,原因無他,青春像是一座大橋,充滿了夢想與期待,終將少年人一一接引前往成人世界。然而,大橋絕非無中生有,平地自起的,大橋必須施工,施工中的青春,便是青春期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青春是種蛻變,脫殼而出方成彩蝶。但脫殼的過程,必需擠壓要掙扎要撕裂,其痛苦可想而知,「真難搞」也就理所當然了。

 《我的青春,施工中》,是王浩威醫師的新書,也是舊書。11年前,他以臨床案例為本,探討台灣青少年問題的《台灣少年記事》,引發廣大迴響與震撼。台灣青少年的徬徨與吶喊,因此獲得了更多的關懷與重視。11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他所接觸的個案更多,問題也相對複雜。因此發願刪修,改寫了原書的部分作品,再加上幾乎等量的新文章,因而有了這本書。

 全書從家庭之內談到家庭之外,從街頭談到校園,從兩性關係談到社會結構,篇篇都可見出王浩威對於社會、家庭制度變遷的獨到見解,以及青少年複雜面向的心靈投影。翻讀一過,許多人感觸更多的或者是:「在書中青少年身上看到昔日的我,在書中爸媽身上看到今天的自己。」——正因為如此,「真難搞」還是得努力搞定擺平,青春方才能不致傷亡夭折。而這本書,當是提供所有台灣家長與青少年朋友跨過青春陣痛的最佳參考吧!(傅月庵)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士下山》徐皓峰/大塊文化

  《道士下山》非常好看!斷斷續續看了三天端午假期,逢人就講「好看」。

 有朋友問我,這書都是短短的篇章,寫的又是民國,到底是怎樣的武俠小說呢?以民國初年對日抗戰為背景,如此現代,又是大型戰爭,到底能怎麼寫一個武俠故事?這麼短的小篇章集在一起,能夠講一個大時代嗎?。

 確實可以。歷史在小處發生,在大處影響。宋朝明朝作為武俠背景毫無問題,這騰騰翻滾萬事崩燬的現代初期,正邪難辨諸神退位,當然更可以寫武俠。

 這故事講的是一個年輕道士在蘇杭以及上海所遇見的奇人奇事。蘇杭多名山勝水文化古蹟,所有的歷史和文化傳承自然可以在這幾處匯集,並且與現代文化碰撞出奇特的經驗來。

 任何不可能的情節,在武俠小說中只要作者有辦法說出一套道理來,扳得過去,就成。道理說得好不好,就是功夫了。武俠故事寫招式是重點之一,寫和尚的思想機鋒也是絕對必要,此三者寫得好方能看出作者的才華和深度。《道士下山》中的奇特劍法、秘方、開示與頓悟的哲理、死而復生的道家法術,都說得極漂亮。作者說自己喜歡的是古龍,走的文風也是這一路奇風。這些小篇章的結構乍看以為是散珠,讀下去漸漸驚覺是一串不得了的連珠。書中武俠的路數是禪宗、太極拳法、槍法以及相衍相生的漢文化如琴、棋、書法、京戲和崑曲,另外也融合了道家的五行風水道理──都是我們平時熟悉的文化道理和掌故,但在這書中,這些二熟能祥的典故串在一起卻出人意表的特別有意思。

 除此之外,《道士下山》還寫人性,簡單幾句話就埋伏了下一頁的峰迴路轉,奇絕。短短的篇章一篇一個轉折,像一個小勾子勾住讀者,讓人無法釋手。有幾處故事寫得非常精妙,一條狗的慈悲,一隻貓的修練,一朵靈芝的頓悟,一隻狐狸的哀傷,一頭黃鼠狼的氣魄,讀來叫人讚嘆不已,這些是神來之筆──講佛法講太極,本來就眾生平等。

 國民黨特務和日本人的角色在書中也頗有意思,人心的險惡和慈善,有時真是難以判定,好人壞人僅僅一念之差的特點寫得很到位。幾個日本忍者的角色安排別出心裁。結局扣連著當代歷史的發展,收得很好。

 這是令人欲罷不能的好故事。(柯裕棻)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馬路學》Tom Vanderbilt/饒偉立譯/大塊

關於開車上路,我們直覺會以為它是極其平常的事,其中或許涉及一些習慣和經驗,再有的話,頂多就是些道德啟示,但很難說有什麼學問在裡頭。如果你也曾這麼想,那麼Tom Vanderbilt 的《馬路學》會是一本讓你徹底改變看法的著作。

翻開本書,令我們驚訝的第一件事是,交通問題並不是新鮮玩意兒。遠自古代的羅馬城和龐貝城就有嚴重的交通問題,這種情形到了中世紀和現代只有更形惡化。十九世紀時,「速度太快」的自行車曾引起社會的集體憤怒,許多城市完全禁止自行車。

如此看來,自從都市和運輸工具出現後,交通問題就與人類同在。這使我們不由得懷疑,大家所熟知的戰國時期臨淄城路上人擠人、車碰車的景象(「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或許不僅僅是因為城市的熱鬧繁華,也可能是因為交通規劃不當。

而歷史回顧還只是開頭而已,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作者根據豐富詳實的資料、實地調查和專家訪談,從各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交通」這個問題。

簡言之,開車的複雜度遠遠超乎想像,其中包括了至少一千五百項技術,而駕駛人隨時都必須接收並處理大量的資訊(時速三十英里的車速時,每分鐘1320項)。然而,人類的感知、思考、分析能力都有很大的侷限──我們容易分心,經常看漏東西,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對距離和速度的估計又總會出錯。而當這麼多不完美而且性格各異的人全都擠到路上時,其集體行為更是難以預期,所以各種改善措施總會帶來副作用或反效果,即使有效,也難以持久。

這些是從科學和工程的角度,把交通當成技術問題來處理。但是我們都知道,種種人類現象背後都有社會和文化的因素在牽動,光看技術面是不夠的。這一點在「從交通看世界」一章裡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作者造訪世界各地,探討各國的開車行為和交通文化。雖然塞車是普通現象,但是不同社會的應對態度和方法,有著極大的差異,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也是一部有趣的世界風土誌。

那麼,交通問題是否完全沒救了?科學研究和幾個實驗性的案例得到了好些違反我們直覺的結論,例如,慢即是快,愈危險的道路反而愈安全。

最具啟發性的例子是在荷蘭所做的幾個設計案。它們的設計者認為,公共空間可以區分成交通空間和社會空間,前者是純粹機能性、「缺乏人性而只有車輛的標準化世界」,例如高速公路。但在村鎮裡,街道不僅是車輛的輸送帶,還有各式各樣的人性用途。如何把城市還給行人,用社會空間來取代交通空間,是這些設計的核心理念。如此一來,不但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改善,而且交通狀況也連帶地大幅提昇。

整本《馬路學》讀下來,令人不免訝異:這麼重要(而且有趣)的議題,為何從來沒有人如此認真地談過?我們是不是太把開車和塞車看成是平常不過的事,以致於視而不見,忘記了它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和生活問題?我們並不是別無選擇,非得過著永無止境的塞車生涯,一切端看我們如何想,如何做。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月首選&文化類首選書:《維梅爾的帽子》卜正民/遠流
文學類首選書:《狂野的夜》喬伊斯‧卡羅‧奧茲/網路與書
休閒類首選書:《深紅》野澤尚/皇冠
知識類首選書:《馬路學》
湯姆.范德比爾特/大塊文化

五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9年3月20日至2009年4月23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駱以軍
(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柯裕棻(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2009 年五月,忙忙亂亂就到了。這個月的書,比上個月多了不少,究竟現在出版有沒有一種節奏,還真是讓人摸不清楚。這個月媒體推出了一個新的排行榜,不過,因為 取樣的關係,還是多有偏頗。而且,更重要的是,暢銷書並不一定就等於好書(雖然對每個人來說,好書的定義可能有千百種),許多好書不一定能上暢銷排行榜, 所以很有可能就不小心被忽略了,這是最可惜的。因此,我們繼續精選這個月出版的好書,給大家參考。其中有三本書本不在此出版時間的範圍內,但因為上個月未被納入選書後選書中,所以,放在這個月一起評選。因此也產生了一些遺珠,例如,徐林克的《歸鄉》,或者《然後呢?》,但這兩本書也是某家書店的暢銷書,同樣可參考。五月的選書,總共三十一本,詳細書單如下: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狂野的夜》
喬伊斯.卡羅.奧茲/網路與書

推薦理由>>>

《深紅》
野澤尚/皇冠

推薦理由>>>

《維梅爾的帽子》
卜正民/遠流

推薦理由>>>

《馬路學》
湯姆.范德比爾特/大塊文化

推薦理由>>>



沉默的十月/J.C.龔達爾/寶瓶文化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大塊文化 蘭妮.萊芬斯坦回憶錄/蘭妮.萊芬斯坦/左岸 巧克力禍心/卡蘿.歐芙/商務
附魔者/陳雪/印刻 台灣糕餅50味/張尊禎/遠流 古琴的故事/林西莉/貓頭鷹 愛因斯坦/華特.艾薩克森/時報
默默地我相信天使/羅傑.埃洛里/商周 寵物裝/D[di:]/遠流 希望的孩子/Andrew Bridge/大塊文化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如果
西藏紅羊皮書/柴春芽/聯合文學 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早安財經 有你陪我/蘇珊.理察茲/三采 異香/艾佛瑞.吉伯特/遠流
春宮電影/厄文.威爾許/商周 奇夢錄/夢枕 貘/皇冠 胡蘭成天地之始/薛仁明/如果 糧食戰爭/拉吉.帕特爾/高寶
或許,與愛無關/袁瓊瓊/九歌 流星之絆/東野圭吾/獨步文化 Miya字解日本/茂呂美耶/麥田
奇萊後書/楊牧/洪範 騙子的遊戲/卜洛克/臉譜
獵捕獨角獸/馮內果/麥田 Golden Slumbers-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伊坂幸太郎/獨步文化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你通古今之門的那把鑰匙之人

《維梅爾的帽子》卜正民/遠流

 高手是什麼?你給他一把刀,他便可以告訴你,這把刀的來龍去脈,包括鍛造程序、鋼料材質,甚至淬鋼久暫爐火純度……;高手是什麼?你讓他喝一口紅酒,他就能告訴你,這口酒的產地年份酒桶材質,甚至窖藏溫度葡萄甜度……;高手是什麼?你給他一根針一股線,他上下飛刺,左挑右撚,便可以繡出一幅長江萬里圖,並且還讓你覺得那水正在流動,兩岸猿聲正在啼叫。卜正民的《維梅爾的帽子》,也許沒那麼神,但也相去不遠了,無怪乎他要被視為與史景遷同一量級的歷史學者。

 二十歲那年,年輕的加拿大青年卜正民騎著單車逛歐洲,旅程最後,他在荷蘭的台夫特(Delft)摔車,跌了一大跤。這一跌,他因此有緣看到了十七世紀畫家維梅爾的墓地,也可能因此愛上了他的畫。這一摔之後的35年,年輕人成了一名歷史學者,他回首前塵往事,通古今之變,拿到了一根針一股線一把刀一口紅酒,於是開始繡將起來了。

 卜正民從包括維梅爾的五幅在內的七幅畫入手。先用〈台夫特一景〉打底,然後從〈軍官與面帶笑容的女子〉裡軍官所戴的那頂帽子說起,邊說邊繡,從歐洲繡到美洲,從美洲繡到中國;繡出了船難,氣候,奴隸,瓷器,繡到了蘇州,景德鎮,繡成了文震亨,李日華,繡來了地球儀,大帆船,煙草,鴉片,最後則是白銀,是新航路,是全球貿易,是世界體系。你但見他口中唸唸有詞,手中不停穿刺,然後,那個十七世紀,便逼真地出現在你眼前。你目瞪口呆,你嘆為觀止,竟彷彿還能聞到帶著些煙草甜甘的那個時代的氣味,以及荷蘭台夫特小鎮那位貧窮畫家最後絕望之所由來。「人非孤島,無人可以自全」,我們於是明白,無所逃頓於天地之間的全球化,不是最近的事,早從400年前就開始了。

 未來一直來,過去沒有去。卜正民,他是最可能給你通古今之門的那把鑰匙之人,你一定要讀他!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血債血還

《深紅》野澤尚/皇冠

 這本書名叫做《深紅》,取的是一家人被殺死之後血液靜靜地淹沒了地板的血腥意象。「深紅」可以是死者的鮮血以及血緣關係,甚至是血債血還之意。野澤尚的推理作品總是有種難以言說的陰鬱,這陰鬱並非來自於凶殘的命案場景或是懸疑性,而是來自於故事予人的惶惶不知所終之感,如果人生無依無靠,並不是因為可依靠的人不在了,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不可信,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仍然有背叛的可能。

 野澤尚是日本知名的劇作家,他的電視改編作品中,最為台灣觀眾熟知的也許是「戀人啊」、「沉睡的森林」和「冰的世界」了。其中,電視劇「沉睡的森林」(1999)和「冰的世界」(2000)的故事架構與這一本甫譯成中文的小說《深紅》(日文原書出版於2000)非常相似,幾乎可說是同一種概念和架構發展出來的三組故事──滅門血案中唯一倖存的女兒長大後逐漸發現當年血案的殺人兇手並得以復仇。可以想見那幾年野澤尚對於「家族血緣」的主題深感興趣。

 滅門血案的駭人之處在於家族的瞬間摧毀,因此家族和血的概念從滅門的故事中不斷衍生出不同的意象。然而,在野澤的滅門故事中,儘管血緣牽著彼此,家族關係其實也是非常脆弱的表象關係,生者往往在家人死亡之後才了解自己家人生前不為人知的一面。兇殺案是血債,但家族關係又何嘗不是難以割捨的血債呢?倖存者必須面對家人橫死的殘酷事實,明白家人生前的秘密,同時又面對自己是這個血緣中唯一存活者的沉重罪惡感。這是無法償還的債,野澤尚讓「家庭」又幻滅,又沉重。

 「沉睡的森林」的女主角(中山美穗)和「冰的世界」女主角(松島菜菜子)都是在滅門血案多年之後,發現原來活下來的自己處於極大的陷阱裡,設陷阱者正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小說《深紅》也約略是這樣一個滅門血案的故事。已經完全被抹除的家庭關係是一張密網,即使死絕了埋葬了,仇恨還是纏繞無盡,倖存的人依舊活在死亡的陰影中。這三個故事各有不同的發展重點,「沉睡的森林」以暫時喪失的記憶力做為主軸;「冰的世界」以巨額的死亡保險金為核心概念;而《深紅》則是融合了此二者,並且加上女兒計畫復仇的過程。不過,在《深紅》裡故事讓女主角有了非常大的主動性,而不是被矇蔽的無知受害者,這個故事有了更深一層的反思──對於死刑、復仇、傷逝、媒體的嗜血、殺人犯家族罪的承擔等等,都做了相當程度的分析。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狂野的夜》喬伊斯‧卡羅‧奧茲

奧茲此書當然是一本在偉大小說大師們墓地上跳舞,甚至吃他們屍體之書。每一個短篇皆仿擬每一個作家清楚被辨識記憶的文字風格。他們習慣操弄故事中角色的感傷、自虐、脆弱或瘋狂。他們(愛倫坡、愛蜜麗、狄更森、馬克吐溫、亨利‧詹姆斯、海明威)被拉至幕前,成為心理學案例,成為不斷累聚陰影的怪咖。這調度及炫示的「二十世紀文學教養」何其深不可測,如波赫士的那些偽神學論證與不存在的百科全書,如卡爾維諾的「塔羅牌故事繁殖機器」,讀書再享受閱讀之快悅時,同時檢閱、覆蓋了一次自己讀過(或沒讀過,僅是對經典之印象)的這些文學大師作品的地貌。

這些「超小說」用一種畫框(這些成為經典的偉大作家之凍結側臉)想當然耳禁錮著那些瘋狂、暴亂、孤獨......一種靜置的傀儡劇場:熟諳的對他們作品的閱讀印象,作為隱形的交錯絃絲。乃可以啟動這些即興、狂想的恐怖漫畫,一種幾何學式的精準和隱喻。(無需再走過那龐大鋪陳的身世情節之曠野來建立一角色身世之幻覺默契)。一種「箱裡的造景」。

在<愛倫坡遺作,或名,燈塔>,一種華麗、瘋狂、屍體腐敗之孤寂感鋪天蓋地將敘事的狂歡淹沒。小妻子在宴會演唱中吐血而死的意象,錮固這個寫「遺書」的不幸的人。愛倫坡不再是我們熟悉的那愛倫坡,變成一個「生物被困在絕對孤獨狀態下,被無聊感『窒息』、電流停止活動,在細胞層面之系統化崩解」的實驗品。

其中,<克萊門斯爺爺和天使魚>,附會繁衍馬克‧吐溫晚年收藏十歲至十四歲少女作為「我的天使魚」的故事,特別讓人恐怖發冷。那或不只是牌戲棋譜地再一次探勘了納博可夫《羅麗塔》與川端《睡美人》曾踩進的幽微祕境:一種以暮年老人之哀感、肉身衰敗自覺。俗世權力與時間之相對自由並虛無才可能卸除男性動物性雜質而領略的「純真之美」:非靈魂、飛肉體、幻覺般的存在,掐捏在極短暫時效隔間的小妖、發光脆弱神物。這樣可能在於各民族不同變態文化規訓中而封印的,「針尖般巨大的感覺」,在這個「大師虛構」故事中非以戀童症的瘋狂、畸形、惡德之花的形式展開:反而是以馬克吐溫本尊、暮年老人的純真、時光悔憾、脆弱......一種純潔光氛的羅曼史劇場的自我秘密構造。結尾的壞毀與老人任性將不合意的玩具(天使魚)丟棄的殘忍,卻又隱秘回奏這本書諸多短篇的一個統一賦格:作家作為一偽上帝,偽撒旦,常失控地無法處理那些偉大作品與真實世界的曖昧邊境。夢境裏的東西跑進濾水箱便變成腐臭屍骸。

<大師於聖巴托祿茂醫院>,亨利‧詹姆斯耽迷於那些戰爭瀕死士兵們年輕純潔的肉體,這多麼變態,一個小說大師混跡在佔地醫院,因為源源不絕會運來那些被砲火重創、兩眼茫然的「男身」,但那確實也符合二十世紀偉大小說家們耗竭靈魂以榨取經驗的濃縮和快轉。大師對那些屍體禱告:「親愛的孩子們!我的唉!你們活在我體內。但是沒有人可以知道你們的存在。連你們也不行」

海明威的男子漢(或那背後的虛弱)、吞槍前夕的末日之景、藥片、膠囊、藥丸、導尿管,奇怪的既與這些作家意圖神秘化的自我形象顛倒逆反又如此合情合理(描述他們的句子便是引自他們作品的水渠):寧靜、美麗孤獨,心臟感受到的憤怒、戰爭、狩獵。愛蜜麗‧狄更森變成依比例縮小的「複製人」:銀翼殺手、AI人工智慧,一個可以啟動加速模式的少女機器人。這樣乖異怪誕的奇想,使得這個「豪華複製人」的狄更森降臨在一對平庸夫婦家,成為他們的小女兒,可以繁殖偽擬紀念館的「她當時生活其中之場景」。這個意淫、褻瀆和最後的恐怖暴亂指是曝光一閃一個事實:天才是不可能複製回「正常」的生活時光裡。天才少女詩人被封印在「狄更森」的故障迴路裡,--一如海明威、愛倫坡、亨利‧詹姆斯--她只能跳針、重播的寫詩,乃至被那主人裡的丈夫亂倫強姦,這篇算是這一組小說裡狂想弧度最大的(或因主角是唯一的詩人、無小說話語可援引仿造),卻也將全書之「偷窺偉大作家」惡戲拉高至一脫離「美國經典小說導讀並習作選」,高度技藝化的瘧仿陷阱--任何一個浸淫日久並有天分的文學教授皆可能製造的另類選集,如郭強生在序言所說:可能有一本偽寫張愛玲、魯迅、沈從文、顧城或曹雪芹、馮夢龍、施耐庵的怪異小說。《狂野的夜》展示了這樣必然的「箱裡的造景」,同時提出了不同切面的小說家密室之倫理黑暗面:他們皆是被更高意志通過的尾獸,他們快轉、吞噬經驗、無道德的獵食他人的愛與靈魂......種種種種,但我們將之凍結成一時光躑躕之小劇場,會發現那是一違反正常人能承受的地獄變、無間道,這是我讀此書的恐怖之處。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月首選&休閒化類首選書:《偵探研究》詹宏志/馬可孛羅
文學類首選書:《聖徒叔叔》安.泰勒/校園書房
化類首選書:《泰利的街角》Elliot Liebow/群學
知識類首選書:《奇蹟》吉兒.泰勒/天下文化

四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9年2月16日至2009年3月19日期間出版的書籍評審:傅科白(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尉遲秀(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2009年四月的推荐選書,首選由台灣偵探總長(好吧,我承認是我自己封的)著作《偵探研究》奪得,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偵探,在他們奇妙的人生裡,除了超驚人的智性之外,到底還有些什麼光怪陸離、讓旁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還有一本奇特的書《聖徒叔叔》,作者是在好久不見的安‧泰勒,雖然這本書算她的早期著作,但終於在此刻與台灣讀者見面,相信許多泰勒迷早已滿心期盼。社會學重要著作《泰利的街角》也出版了,在越來越多重要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要向簡體字出版索求的時候,毋寧讓人十分振奮。四月的選書,總共三十本,詳細書單如下: 四類選書: (四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聖徒叔叔》
泰勒/校園書房

推薦理由>>>

《偵探研究》
詹宏志/馬可孛羅

推薦理由>>>

《泰利的街角》
Elliot Liebow/群學

推薦理由>>>

《奇蹟》
吉兒.泰勒/天下文化

推薦理由>>>



第八日的蟬/角田光代/高寶 魔鬼的名字/約翰‧康納利/麥田 謝雪紅評傳/陳芳明/麥田 數學天方夜譚/馬爾巴塔罕/貓頭鷹
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薛曼.亞歷斯/木馬 阿南西之子/尼爾‧蓋曼/繆思 張學良口述歷史/張學良口述 唐德剛著/遠流 走山拉姆岸/董景生/ 黃啟瑞/ 邦卡兒.海放南/ 蕭建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渴望之書/Leonard Cohen/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綠豆椪的偏見/米果/時報 天葬/王力雄/大塊文化 建築的法則/馬修.佛德烈克/原點
白老虎/亞拉文.雅迪嘉/商周 山中最後一季/艾瑞克.布雷姆/遠流 武昌街一段七號/簡錦錐/口述,謝祝芬/撰文/圓神 散戶流浪記/John Rothchild/早安財經
小團圓/張愛玲/皇冠 裸陽/艾西莫夫/貓頭鷹 我的純真年代/席薇雅.包芬遜/久周 來上一堂破壞課/克雷頓.克里斯汀生、麥可.宏恩、克帝斯.強森/麥格羅‧希爾
富貴窯/張大春/時報 敲打天堂之門/陳美玲 芳子/大家 最後的邀請/帝奇亞諾.坦尚尼 傅爾科.坦尚尼/時周
惡之島/謝曉昀/商務 這樣也不賴/李鼎/天下文化
黃昏老爸的煩惱習題/馬克‧海登/大塊文化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蹟》吉兒.泰勒/天下文化

 本月的知識類書籍並未見突出者,權衡之下,我們選擇介紹一個境遇特殊的故事,吉兒‧泰勒的《奇蹟》。

 泰勒曾是一個中風病患,但與一般中風者不同的是,她的專業是神經解剖學家,她研究的正是腦神經系統。所以當一九九六年的某天早晨,她因為腦部出血而導致中風時,可想而知,那是一種既震撼又奇特的經驗。她可以把她所熟悉的知識,一一在自己身上印證,「哇,真是酷斃了」,「有幾個科學家有機會從內部去研究自己的腦袋功能和智能退化」?中風當時,她不但能辨認出各種症狀,而且能運用解剖學知識,知道是腦的哪些部位出了問題。除了這些學理上已知的事實,出乎意料地,在負責理性活動的左腦失靈後,她的意識進入一種安祥、寧靜、平和的狀態──她相信這即是佛教所說的涅槃境界。

 經過急救和手術後,泰勒開始了長期的復健,其過程非常艱辛,連識字、拼圖之類的基本能力,都得從頭開始。經過八年的努力,她才完全恢復正常,能再重新回到崗位,擔任教學和研究工作。

 關於腦和神經的科普著作為數不少,例如在薩克斯(Oliver Sacks)、在達馬西歐(Antonio Damasio)的書裡,都可以讀到許多令人難忘的案例。這些是來自於醫師觀點的描述,而《奇蹟》則是來自於另一方面的報導,泰勒身兼病人和專家的雙重身分,她的現身說法更有一種立即和親密的感覺,這種感染力除非是當事人,否則是無法達到的。

 但是,若把本書當成科普書來閱讀,對於書中所描述的知識,我們卻得要小心看待。作者身兼病人和專家的雙重身分,固然是本書最大的特色,但是冷靜客觀的知識介紹和鼓勵人們創造和享受美好生命的勵志話語,要把這兩者完美地溶合在一本書裡,卻絕非易事。

 作者為了提倡她所謂的情緒治療──在復健過程中自主地選擇要復原哪些情緒,改造自己的個性──在絕大多數的敘述中,都把左腦和右腦截然二分,似乎一切負面的東西都是來自左腦,而只要讓右腦全盤接管,就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對於勵志的目的,這些話固然有訊息簡單、明確的優點,但它也容易造成誤導。我們知道,雖然腦的各部位(就像人體的其他器官一樣)有各種不同的功能區分,它們得要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器官。如果連大腦,我們都不能把它們看成一體,又怎能談到天人合一的高遠理想?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作者談論構成人體的五十兆個細胞,作者用大量擬人化的辭彙來描述它們,一再稱呼它們是「天才」,宣稱一個人的意識是「所有正在運作的細胞的集體意識」,還有「當我的細胞全都健康快樂,我就會健康快樂」。這樣的想法當然對復健大有助益,但細胞真的有意識,有情緒嗎?

 中文版的包裝和章節編排更強化了這種傾向。因為把出現在書中稍前的腦科學知識移到書末成為附錄,原先還多少維持的平衡就被打破,全書幾乎一味宣稱右腦好、左腦不好,到了附錄才說兩者是互補的,又有多少讀者能扭轉印象,重新接受這樣的訊息?

 同樣,《奇蹟》的書名也並非原文所有(原書名是My Stroke of Insight),作者的復原是藉由科學、現代醫學、個人的不懈努力及週遭親友無止盡的關愛,這裡頭不涉及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沒有奇蹟和神恩。

 辨明我們要如何接收和看待書中訊息,是閱讀本書時不可不注意的。(趙學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污名的歧視,結構的困境

《泰利的街角》Elliot Liebow/群學

「泰利的街角?泰利為什麼在街角?」因為他找不到工作。「在街角就找得到工作嗎?」也不一定,但找臨時工的貨卡,總會經過,機會大些。「泰利為什麼不去應徵,那比在街角晃蕩好吧?」問題是,他的學歷不行,常不符合徵人條件。「那就去進修啊!」全家生計都在他身上,花時間進修是不切實際,他也沒興趣,他需要的是工作!「那就找啊,不是說『肯做牛,不怕沒犁拖』嗎?」那要看是什麼犁了。泰利要的是一份穩定的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可以讓他拿回家去。要求其實也不多,但他就是找不到!「豈有此理?會不會是根本就是他太懶了,成天在街角跟人稱兄道弟,日子好混嘛。」不能這樣說,他混街角也是不得已的。「怎麼說?」至少「換帖」哥兒們會罩他,有福同享,有時還可拿些錢回家。乾姐乾妹們也願意聽聽他的無奈與辛酸……。「所以嘛,就是懶就是混,難怪找不到工作。泰利到底是誰啊?」他不懶也不混,他是心事無人知哪。

泰利是1960年代初期美國華盛頓特區的一名黑人男性。他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想要當個有尊嚴的父親與丈夫,卻總是不能如願,只好在街角的外賣店流連,直到碰到一名美國天主教大學人類系博士生Elliot Liebow。Liebow以泰利為主要對象,「參與研究」這一城市社區裡的黑人男性對工作、家庭、婚姻、朋友的態度。從而理解到,「這些在街角尋求溫暖的黑人男性,是一群深受主流社會價值所影響的人,他們有著和一般人一樣的期望,希望有穩定的工作、有足夠的收入可以讓家人過個像樣的生活、充滿愛的夫其和親子關係、受到周圍的人的尊重等等。他直也知道,要有付出才會有收穫。」但他們失敗了。為什麼?

Elliot Liebow認為主流社會對都市黑人存有積漸以成的刻板印象,例如認為他們懶惰、不負責任、愛惹是生非、沒有家庭觀念、價值混淆等等。事實卻非如此,這群人很可能即是這一偏見以及工業化所致社區階層變遷的受害者。換言之,他們不是天性懶惰而找不到好工作,而是因為「人們認定他們懶惰」,所以找不到好工作。越找不到好工作,他們只好花更多時間在街角尋找溫暖的可能;而越在街角流連,卻越加深人們認定他們懶惰的印象。如此,陳陳相因,互為因果,最後的結局,便是永遠存在且越來越多的的「泰利的街角」了。

此書是社會人類學名著,1967年問世以來,由於其獨特的視角,精闢的論證,加上宛如小說般的筆調,迄今已暢銷百萬冊以上,成為美國黑人研究必讀的經典。40多年後終於翻譯成中文,為時雖慢,但作為理解臺灣少數民族、弱勢族群,乃至日益增加的城市街民的困境,自有「他山之石」的價值。或可促使我們深刻思索,關於臺灣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污名化」的結果,又為他們製造了多少困難?同樣的,外勞、外傭、大陸新娘、性工作者的類似問題,又在哪裡?該如何而能獲得舒緩?好書未必讓人讀來心情愉悅,卻一定可以讓人貼近理解他者,從而產生同情與悲憫,社會或者即因此而能更加健康一些吧!(090403)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徒叔叔》安.泰勒/校園書房

那一夜,十八歲的伊恩告訴他的哥哥,入門七個月就臨盆的嫂嫂生下的孩子是跟別人懷的。情緒激動的哥哥因而駕車撞牆自殺,未久,嫂嫂也因服藥過量去世,留下三個跟他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兩個是嫂嫂和前夫的孩子)……

 滿心罪咎的伊恩無意走進了「再新教會」,他禱告祈求上帝原諒,心情寬慰不少,牧師卻告訴他,上帝並沒有原諒他,因為「你不可以光是說,『對不起,上帝。』欸,這種話誰都會講!你要去彌補才行——具體、實際的彌補,依照我們教會的規矩,真的去做彌補。」

 於是,始於尋求解答的贖罪故事開始了:伊恩成了虔誠的教徒,他放棄大學課業去當木匠學徒,留在老家照料三個孩子直到他們成人。

 這樣的故事極為通俗,但安‧泰勒並未受到不忠、自殺、遺孤這類戲劇性主題的誘惑,她直筆刻畫人物心理或描繪這類情節的篇幅並不多,她的氣力(功力)多半耗在描寫漫漫長河般的生活裡的某些時刻,她精準地刻畫著細節,在逼真的敘事中,會突然湧現動人的一景,在細膩的寫實之上,她就是有辦法讓人性與生命兀自綻放靈光。她筆下的生活風景沒有單一的主調,善或惡並非她有興趣探討的主題,在甜美生活和光明意識的角落裡永遠有細小幽暗的怪刺突出,沒有為什麼,這就是生命。這正是這位得過普立茲獎的小說家獨到之處。

 贖罪的主題,在這部小說裡有過幾次提問(絕非呼天搶地式的提問),但是除了牧師的一兩句提點之外,解答從來不曾在話語裡。「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壹書》三章十八節)牧師以這段話開示主角,要他以行動迎上自己的重擔,讓他走上了贖罪之路。繼而在多年的贖罪人生之後,他迷惘,不知何時才能獲得原諒的時候,牧師又告訴他,他的重擔並非等待原諒,而是要去原諒,原諒他的哥哥和嫂嫂。這睿智動人的開示,幾乎要讓小說陷入了說教的「危機」(難怪有時安‧泰勒的作品會被歸入「成長小說」或「療癒小說」),然而安‧泰勒又是淺嘗即止,不讓過度的道德性或戲劇性,蓋過「聖徒」的人性幽微處和人生的真實風景,因為,這才是她心心念念想要挖掘的東西。而我們之所以一再被安‧泰勒的小說打動,或許因為人類最深的鄉愁,就在日常生活的風景裡。(尉遲秀)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偵探研究》詹宏志/馬可孛羅

 熟悉爵士樂的人應該都知道一張由Peter von Bartkowski繪製的Highlights of the Jazz「爵士樹」海報。這張名聞遐邇的海報(實際又分美國版與歐洲版兩款),遠觀有如一顆枝葉豐茂的大樹,底部的樹根匯集了黑人靈魂樂、非洲音樂等源流,往上伸展的樹幹上依序羅列出爵士樂不同時期的發展,藍調、紐奧良爵士、搖擺樂、咆勃、酷派直到融合樂和自由爵士,向兩旁延伸的枝幹上,則是各風格著名樂手的介紹和照片。這張海報用簡明清晰的樹狀結構,概括介紹了爵士樂的樂手、流派、風格梗概,不僅對爵士樂的入門者來說是非常方便實用的導覽指標,爵士樂迷更可視為對照收藏的寶藏圖。

 詹宏志的《偵探研究》,對推理偵探迷讀者而言,就有這麼點「爵士樹」的味道。從第一位讓我們一睹難忘的偵探福爾摩斯、第一位真正科學辦案的宋戴克醫師、福爾摩斯的「對照組」馬格雷探長,到非洲「第一女偵探社」的蘭馬翠大姐、幽默怪異的印度警探果鐵,和瑞典的愁容警探馬丁‧貝克,書裡勾勒出好幾條線索,你可以循著駐在的城市、辦案手法、行事風格,甚至情感關係,各自描繪出一張跨世紀各國偵探的分布圖。

 如果要東施效顰來點源流的考證,這本《偵探研究》的前身,是詹宏志在2007年上張大春廣播節目的系列講演內容;但論其基礎,在更早之前,則有詹宏志為遠流出版公司規劃「謀殺專門店」書系時的整理和導讀之功;至於論其根柢,則可溯源到四十多年前小學時代的詹宏志讀到大姐從城裡帶回來的《福爾摩斯探案全集》。所幸作者窮畢生興趣完成的這本偵探研究,並沒有寫成嚴謹規整的論文報告。全書更像是說書人開講,天南地北閒聊但脈絡自在其中。詹宏志「把書上虛構架空的角色當成真人真事來索其隱考其證」,資深偵探迷自然可以對照自己的閱讀,在這些偵探分布圖裡圈點核對一番,即使閱讀不廣的推理入門者,也可以作為索引導覽,循線追索詳讀。

 詹宏志化身偵探,研究偵探。因為這個「案件」裡沒有出現任何「屍體」,讀者自然不必提心吊膽費神猜測。不過閱讀此書,可以留意書中的某些細節,譬如詹宏志稱自己是「上古時期的宅男」;為很少提及「應收帳款」的福爾摩斯計算辦案支出後,感慨:「沒有收入,卻有這許多成本,簡直和後世找不到收入的dot.com事業相互輝映。」或者醒悟顧問偵探和當今的顧問公司一樣,「你講故事給他聽,他給你一堆建議,把你公司搞得雞飛狗跳,你就得他很多錢,如果後來你的公司繼續賺錢,他就會把這段故事寫進他們的書裡。」這些不時天外一筆穿插的幽默,回歸到詹宏志過往的經歷兩相對照,又是一種不足掛齒但書迷自感興趣的趣味。

 最後附帶一提,作為偵探世界的索引地圖,詹宏志的《偵探研究》只能算是「偵探樹」西洋版,另有一本「偵探樹」日本版,是傅博的《謎詭‧偵探‧推理》。傅博老師是引介「日本推理」的重量級推手,除了羅列本格推理到社會派推理的枝脈,這本書裡還可以看到傅博與日本幾位推理名家之間的交往逸聞,那又是偵探迷的另一種趣味了。(傅科白)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月首選&文化類首選書:《文字的眾母親》港千尋/商務
文學類首選書:《真愛旅程》Richard Yates/時報
休閒類首選書:《吃朋友》簡媜/
印刻
知識類首選書:《創世第八天》賈德森/遠流

三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12月23日至2009年2月15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柯裕棻(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傅科白(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2009年,在二月過於喧囂的書展之後,我們搬回了一百五十本左右的書,都是在一、二月出版的書籍,數量足有平常的兩倍之多,辛苦了我們的選書委員。也許是為了因應書展,許多出版社端出重量級大書,雖然大書不等於我們定義下的好書,但也熱鬧非凡。電影《真愛旅程》的原著經典之作,中文書名沿用電影片名,但看著這本書,或許還真叫人透不過氣來,讓評選人洋洋灑灑寫了三千字,破我們的評選理由之紀錄。另外一本相對來說較為輕薄的書《文字的眾母親》,也是我們三月首選書,在輕盈中看見悄悄走入歷史的,書之原始從出的活字了。最後,三月的選書,總共三十一本,詳細書單如下:

四類選書: (三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真愛旅程》
Richard Yates/時報

推薦理由>>>

《吃朋友》
簡媜/印刻

推薦理由>>>

《文字的眾母親》
港千尋/商務

推薦理由>>>

《創世第八天》
賈德森/遠流

推薦理由>>>



抵達不了的港灣/阿爾巴羅‧穆迪斯/大塊文化 大仲馬俱樂部/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漫遊者 前後/劉振翔/大塊文化 都是愛迪生惹的禍/林憲德、趙又嬋/自然主義
遇見野兔的那一年/亞托.帕西里納/寶瓶文化 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時報 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CNEX紀錄片基金會策畫;張釗維採訪撰文/南方家園 金融吃人魔/李察.布克史塔伯/早安財經
終了之前/艾內士多.薩巴多/允晨 生命饗宴/詹姆斯.索特、凱伊.索特/木馬 托爾金的袍子/瑞克.傑寇斯基/網路與書 職業/建築家/羅蘭.哈根伯格/田園城市
為愛而偷/安東尼歐.斯卡米達/皇冠 浮華一世情/艾曼達.佛曼/如果 幸福工作法則/戴維.史密斯/天下雜誌 箱子/李文森/財信
母親的模特兒/丹妮‧夏彼洛/麥田 鬼譚草紙/夢枕貘、天野喜孝/遠流 前朝夢憶/史景遷/時報 跟著達爾文去旅行/盧卡.諾維利/臉譜
少年羅比的異境之旅/羅伯‧歐姆斯德/木馬 台灣有機食材/花草遊戲編輯部/麥浩斯 走鋼索的律師/理查.席川、卡羅.朗佛/博雅
那兩個女孩/蘿莉‧藍森/天下文化 上好一村/李昂、劉克襄、林文義/天下雜誌
女祭司/瑪格麗特‧愛特伍/天培
剝洋蔥/鈞特‧葛拉斯/時報
三月每日推薦書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