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網路與書每月選書 (7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再見了,活字印刷!

 《文字的眾母親》港千尋/商務

 這是一個喜歡告別的年代。一棵百年老樹遷移,要告別;一個百年碼頭改建,要告別;一座百年老窯被拆毀,也要告別。告別也很簡單,繫幾條黃絲帶,找來新聞媒體,講幾句激昂的話,喊幾個不甚感人的口號,然後做鳥獸散。這樣的告別確實廉價,或者說,百年老物,所值也不過如此而已。

 那,五百年的呢?五百年來天天跟我們在一起,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思想學習的東西,有一天消失了,我們會怎樣呢?答案是,不怎麼樣,幾乎連一聲嘆息也沒有的,就讓它退隱到歷史的舞台背後了。

 我說的是活字凸版印刷,主宰人類知識傳播將近550年的一項工藝。自從電腦出現,平版印刷當道之後,從1450年古騰堡改良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在短短10多年的時間裡,便已迅速消逝,幾乎找不到可以操作大型機器的人,遑論鑄造「字模」或詳其過程之人了。

 本書名為「文字的眾母親」,「母親」所指乃鑄造鉛字過程裡的「陰文字模」。有了「陰文字模」,才可以灌鑄鉛字,才有接下來的檢字排版印刷裝訂;甚至日後平版印刷所用的各種電腦字體,譬如我們常用的中文華康、方正、漢鼎……,其創造過程裡,多少還是得參考最早的各種鉛字字型。祇是「母親」如今風華老去,常時被委棄陰暗之地,少有人再去探望了,除了本書作者港千尋。

 港千尋是一名日本攝影家,也是一位策展人。透過「歐洲日本2004-2005」攝影計畫,有幸進入平時門禁森嚴的法國國家印刷廠,實現長年以來的夢想,為活字印刷留下雪泥鴻爪的影像。書中除了如今已難得一見的活字,更有鑄字、檢字、排字和印刷過程之外,文字部分,類如札記,娓娓道來,從法國國家印刷廠裡的「大學的羅馬體」、「國王的羅馬體」、「皇帝的羅馬體」切入,古今分途並述,中西穿梭往來,讓我們窺見了「活字不僅從誕生之初即到處旅行,漢字的旅行亦然,是從歐亞大陸這一端到另一端往往來來的人們之間浩大而壯觀的旅行。活字裡,就封藏著這趟旅行的記憶。」這一早經塵封了的歷史流轉。

 這是一本小書,但尺幅千里,舉重若輕,憑弔即將消逝了的過去,也開展了我們佇望未來的視野——妥適收藏過去,正所以安心迎接未來。這本書,正是好的一步。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想了解DNA 結構的發現經過,我們最容易找到的消息來源是華生的《雙螺旋》。這本回憶錄雖然生動活潑,內容坦白直率,但因為華生似乎以激怒他人為樂的主觀筆調,加上書中的涵蓋面有限,因此若要當成「正史」,則是明顯不足。

 與此相較,我們便能看出賈德森《創世第八天》的可貴之處。在這本關於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發展的科學史著作裡,作者完整記載了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的黃金時代。全書分成三部分,分別對應到中文版的三個分冊。

 第一部談的是 DNA 結構的發現史,這一段是最為我們熟知的故事,但賈德森把涵蓋時間推得更遠,回溯到十九世紀核酸剛被發現的時候。經過一段關於分子生物學在一九七○年代初期定位的「間奏」,敘事轉入第二部,主題換成RNA。發現 DNA 的結構所標誌的並不是問題的終結,而是一個新領域的開始,此時的核心問題轉變為:蛋白質是如何合成出來的?這遠比破解 DNA的結構來得困難。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在今天只要三言兩語即可道盡的生物學基本常識,當時卻是由眾多最優秀的科學家耗費漫長時間,嘗試各式各樣的假說,走過無數的歧路和死巷,才終於得到的。

 第三部「蛋白質」的敘事則推進到結構又更複雜的蛋白質分子,主角是肌紅素和血紅素,破解其結構是比魯茲和肯祖魯花費四十年功夫的志業,等到比魯茲將一切的細節研究透徹時,已是本書初版成稿前不久的一九七八年。

 譯本所根據的是一九九六年的增訂版,除了對原文有所修訂之外,並且加寫了新的結語,並增加兩篇後記。雖然文字主要形成於三十年前,雖然全書篇幅是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三冊,但這些條件其實都不構成障礙,絲毫無損於本書的價值與魅力。

 作者賈德森採取的是含蓄內斂的寫法,全書主體是當事人的現身說法,或者來自於親自訪談(作者訪問了一百二十多位科學家),或者來自於各種文獻記錄。加上作者對於細節的注重,準確地捕捉了那個時代的精神與面貌,賦予本書一種鮮明的臨場感。這也是為何本書可以歷久彌新,並不因為它的年齡而減損其價值。

 當賈德森偶爾走到台前,施展其優美文筆時,他經常引用的比喻多半來自古典戲劇或音樂。若是用比喻來描述本書的特色,我們不妨把它比擬成古典的英雄史詩。史詩裡的故事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但每次閱讀,都能帶來愉悅的經驗,或是有新的領悟。《創世第八天》也與此相似──許多戲劇性的場景,還不等作者開頭我們就知道接下來的登場人物是誰,他們的台詞是什麼,但故事情節依然令人激賞,其中的種種啟示依然耐人咀嚼玩味,使得我們讀來仍覺得趣味盎然。這本科學史的經典作雖然直到現在才以中文面目問世,來得雖晚,但展卷閱讀,卻永遠不嫌遲。(趙學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朋友》簡媜/印刻

 不管是粗茶淡飯或者美食佳釀,食物總是在伴隨情感流轉的時候味道最美,附加上故事和記憶之後,最教人想念。

 在飲食文學如繁花盛開的這幾年,瀏覽書店架上成排泛溢著香味的美食文字,最耐咀嚼、讀之難忘的,東方有林文月的《飲膳札記》,西方有露絲‧雷舒爾的《天生嫩骨》。林文月典雅的文字看似清淡,輕簡幾筆勾勒的食物形色,以及當年往來餐桌間的鴻儒風貌,卻盡皆生動有味,氣韻嬝嬝不絕。曾擔任《紐約時報》和幾家重要刊物美食評論員的雷舒爾,更是說故事的能手。她筆下的人物個個奇詭不群,稀奇古怪的遭遇,本來就令人嘖嘖稱奇,加上雷舒爾適度將食物安插進故事中,不管是料理方法或者食材描寫,都讓人食指大動想像無限。人的故事,讓這兩本書所談論的食物味道更豐厚繁複,不僅只是吃食而已。

 《吃朋友》這本書,也是以人的故事扣緊食物為主題,讓家常菜餚包裹了深厚的人情味。作家簡媜面對書市琳琅滿目的美食書,構思了一個絕讚的想法:邀約知己老友共聚餐桌,不談國是不說八卦,每回一人輪流述說自己的故事。說故事的人須事先羅列菜單,清點人生起伏中記憶最深刻、意義最重大的食物。專人特別整治的菜餚,在杯觥壺飧間對應著一段段升斗小民的生命故事,情愛悲歡混著記憶淚水,特別引人動容。

 掌廚的黃照美談專事翻譯的丈夫歷經文字獄,見證人間冷暖,熬過貧賤終於安家落戶時卻不敵病魔襲擊。餐桌上的烏魚子是雪中送炭的手足友愛,人蔘雞湯註記著生命最後階段的滄涼。終生奉獻杏壇的趙國瑞憶及早逝的母親從富家千金到一肩扛起大家族生計,在戰火燎原政治波盪下戮力勤勉,安頓了一家老小,終究因精神憂懼身心俱疲而撒手人寰。回憶中的紹子豆腐是逃難時節家人團聚時共享的人間美味,栗子燒雞則是聯結了永生思念的母親烹煮的最後佳餚。

 因為都是憶舊,而且大多傷逝,書中的故事不免都帶著淚水的味道。雷舒爾長期面對人與吃食,她的觀察結論是,「食物是用來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當你觀察一個人吃東西時,可以發現什麼樣的人,就吃什麼樣的食物。」但在《吃朋友》的八篇故事裡,食物是記憶與生命的印記。夾拌著淚水的食物不一定是酸苦的,因為添加了情感的調味,一道道食物於是都成了無可替代的美味。讀完這些食物與人生的故事後,也許你會對「美食」的定義稍作修正。即使是一盤清炒空心菜、一顆原味饅頭,再普通的飲食,如果曾在你的生命經歷中出現過,也許就會有別人品嚐不到的滋味。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巴黎」在哪裡?

 在先生法蘭克卅歲生日那一天,妻子艾波對他說,把工作辭掉吧,讓我們去巴黎。我工作養你,你可以過你真正想過的生活,「因為在這裡被扼殺掉的,是你的本質。在這種生活裡,一次又一次一再被否認的,是真正的你。」(頁104)她給了如此的生日禮物:去巴黎尋找真正的生活,尋回真正的自己。但是,正如同我們的直覺反應:事情哪有這麼簡單?

 雖然台灣書名譯做《真愛旅程》,但這絕不是純愛故事。這個故事不論叫做原文的《革命之路》或是《真愛旅程》,都太反諷了,任何帶有夢想或熱血意涵的名稱對這個沉重的故事而言,都太反諷了。「革命之路」是故事社區的路名,男女主角住在這條路上。但這顯然是刻意選擇的對比名稱,如果「革命」意指推翻、革新、改變既定的命運、既破且立,那麼這個故事的主旨正是揭示生活革命的不可能。而「真愛旅程」的概念,其實非常悲涼,在這個故事中,巴黎之旅被賦予了極大的救贖意義,這個救贖的渴望太強大了,事實上,世上根本沒有任何地方能夠承受這樣的夢想的重量。(況且,二次戰後的巴黎與戰前已大不相同,它也急劇地商業化了。法國的社會學家甚至在1960年代就已經開始討論「無聊」作為一個研究問題。)

 在我放任讀後感想氾濫之前,還是得先試著控制自己,冷靜講述一些我所知道的背景資料。英文原書出版於1961年,故事的設定是1955年的美國康乃迪克州郊區中產階級年輕夫妻──這個年代、地區和年齡的設定其實是有相當重要的社會條件支持,並非偶然。康乃迪克是標準的新英格蘭中產階級州,它算是以紐約為中心發展的外圍衛星環帶,可說是紐約上班族聚居的郊區(李安的電影〈冰風暴〉正是1973年的康乃迪克州郊區)。1955也是值得注意的年份。詹姆士狄恩所主演的電影〈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正是1955這一年發行,劇情設定也是郊區生活的空洞無聊與掙扎衝突(背景是洛杉磯郊區)。另外,前幾年大受討論的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其中一段的故事,也是以1950年代中產郊區家庭主婦的情緒困擾為主,這一段由Julian Moore飾演,非常傳神。從1950年代持續至今,美國的電影、文學作品、歌曲、甚至MV,講述郊區生活空洞無聊苦悶的真是非常多,足見這種生活造成的文化感受有多麼深刻。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月首選&文化類首選書:《最後期末考》陳葆琳/大塊文化
文學類首選書:《《大海》約翰.班維爾/印刻
休閒類首選書:
《無線電擒兇記》艾瑞克‧拉森/漫遊者
知識類首選書:《雙面好萊塢》,薛尼.波寇維茲/博雅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11月21日至2008年12月23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尉遲秀(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陳郁馨(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2009年,就這樣開始,在一片不景氣的狀態中,大家都在問,對於出版有沒有什麼影響?當然,存活在這個大環境中,有誰能自外於這個影響呢?反應所及,新書的出版減少了許多,特別是,知識、學術、思潮等重要,卻很「不叫座」的書。無獨有偶,在博客來一年一度的年度報告會中,出版人蘇拾平先生也提出這個問題。未來,我們的選書可能也會越來越難了。不過,一月的選書,還是足足有三十一本,詳細書單如下:

 

四類選書: (一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本月首選
知識
 



 
 

《大海》
約翰.班維爾/印刻

推薦理由>>>

《無線電擒兇記》
艾瑞克‧拉森/漫遊者

推薦理由>>>

《最後期末考》
陳葆琳/大塊文化

推薦理由>>>

《創作大師不傳之祕》
保羅.約翰遜/木馬

推薦理由>>>

 


月色撩人/王安億/麥田 故事帶我去旅行/可靈.鄧.貝茲 & 蘇珊.拉譚帕/書林 反詮釋/桑塔格/麥田 再會了,我的速霸陸/道格 范恩/久周  
黃禍/王力雄/大塊 穿越書本去旅行/許書寧/玉山社 愛X通用設計/余虹儀/網路與書 無解方程式/馬里歐.李維歐/臉譜  
伊斯坦堡的幸福/李凡納利/雅典 生命、宇宙及萬事萬物/道格拉斯.亞當斯/時報 都與京/酒井順子/商周 石油的政治經濟學/麥克.克雷爾/財信  
苦果/艾克邁.丹戈爾/木馬 謀殺之心/詹姆斯/聯經 郎朗:我用鋼琴改變世界/郎朗、大衛.里茲/遠流 敗部經濟學/保羅.奧莫羅德/早安財經  
海上教堂/伊德方索.法康尼斯/圓神 瑞典森林散步/茉莉/允晨 控訴虛偽的影像敘事者/派翠西亞.包斯華/商周  
失憶診所/詹姆斯.史顧德摩/大好 島內出走/蛙大/遠流 SCHOOL OF DESIGN 設計學校/古平正義、平林奈緒美 、水野學、山田英二/三采  
海角七號小說/魏德聖‧劇本原著∕藍弋丰‧小說改寫/大塊 海角七號和他們的故事/果子電影‧資料提供∕大塊文化‧編撰/大塊 雪球/艾莉斯.舒德/天下文化  
低價中國/亞歷珊德拉.哈妮/天下雜誌  
咖哩群像/莉琪.科林漢/財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老病死,一如春夏秋冬,是大自然遞嬗自如的過程。然而,就像冬天要暖氣,夏天要空調,愛搞怪的人類總是不認命地要「反自然」,於是,我們有了醫生。醫生號稱「濟世救人」,逆向來看,卻是「反死亡」,總要用盡千方百計協助人們抗拒老化、疾病,乃至死亡的到來。也因此,十分弔詭地,醫生是與死亡最親近,卻往往也是最難正視死亡、視死如敵的一群人。而這,或許也是為何在醫學的發展史上,一直到了當代,「臨終醫學」才慢慢被重視的原因吧。——跟死敵和解,那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哪!

「醫生得能拒絕死亡卻無法凌駕死亡」的這一事實,對於多數病人與醫生而言,常常都是「識得破,忍不過」,也因此形成了某種焦慮,醫生對於自身定位的焦慮,病人對於醫生能力的焦慮,而多少醫療悲劇、糾紛乃因此而起。也因此,當我們看到一位年輕,且是以「肝臟移植」為專長的外科女醫師,坦然面對死亡,沈思生死課題,而將之視為「最後期末考」(Final Exam),不禁欣然捧讀,再三咀嚼。

本書作者陳葆琳是雙親來自臺灣的傑出華裔人士,哈佛大學畢業後,進入西北大學醫學院就讀。耶魯大學實習期間即嶄露頭角,最後任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院,曾獲得無數醫學與教學殊榮。這是她行醫15年後的第一本書,共分三篇,第一篇「行醫」,從她醫學生時代上大體解剖課開始,談到第一次急救、第一次宣告死亡時,內心所受到的震撼以及隨之而起的種種思索;第二篇「行醫」則深入臨床工作核心,揭露醫生這一行業的本質矛盾之處:「醫療的首要目的是照顧病患,同時卻要刻意抹煞瀕死之人的人格特質」,而以己身專業意志凌駕其上。第三篇「沈思」所探討的是,「改變」上述本質矛盾的可能,從而觸及「臨終照護」問題。最後以「當我們能真心關懷,才會成為真正的治癒者」,而所謂的「真心」,則是身為醫者當承認自己並非不朽之軀、承認自己與病患擁有共同的人性,在此前提之下,「視病如親」也才不致成為一句空話。

生死事大,尤其對於一名以「救死護生」為業的醫師而言。此一嚴肅課題,要談得深入淺出,並非易事。作者卻能以其臨床所經歷的大小故事,參以細膩的思維,並以身世貫穿其間,讓此書更具可讀性,由於其敘事流暢,文字優美,書出之後,暢銷一時,當能與努蘭(Sherwin B. Nuland)同類名著《死亡的臉》(How We Die,時報出版)互為啟發,並稱傑作,亦可見此書之成就矣。 (傅月庵)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往事像第二顆心,在我胸口不停地跳動。」

約翰‧班維爾的《大海》裡充滿無數可以吟頌的詩句。他把時間的軸線壓平,任由老年與少年時期的記憶在同一個平面上交錯,那是記憶的大海,也是對於濱海生活的記憶,不時還會捲來一道其他生命時期的海浪,交疊在回憶的海平面上。

喪偶的老男人麥克斯回到童年的故居,任由他的「第二顆心」兀自跳動,重現他兒時初戀的場景。當年他邂逅了來到海濱度假小鎮的葛雷斯一家人(一對夫婦、一對雙胞胎姊弟,一個年輕的保母),先是因為肉慾與好奇而迷戀上母親,繼而愛上和他同齡的雙胞胎姊姊……。另一個場景的主軸則是麥克斯罹患癌症的妻子安娜。兩條主軸之間有趣的對照是,安娜喜歡攝影,這條主軸的畫面便有如寫實照片,呈現出許多咄咄逼人的「真相」;童年的回憶則如同筆觸優雅而精準的寫意畫,一幅接著一幅,但那始終是從五十年前的大海湧回的浪潮,蒙著陳年舊事的薄紗。

在班維爾冷調的散文風格和稠密如詩的文字裡,「懸念」已然失去重心,需要「故事性」的小說讀者肯定會讀得非常不耐,畢竟這樣的故事都是「老梗」。然而班維爾的迷人之處在於他刻畫場景的功力,譬如安娜懇請麥克斯娶她的那一幕(104頁),那熱氣蒸騰的夏日和麥克斯僅以「肺部頂端薄薄的一小片在呼吸」的自陳,鮮活的畫面在掩卷之後仍揮之不去。而揮之不去的更是這部小說的結構,始於死亡,終於死亡,以及班維爾揮灑不盡的詩句對於人性與生命細膩的刻畫。

「一開始我在安娜身上找到的,是一條能滿足我自己的幻想的路。」

主角麥克斯回到海邊回首過去,宛如在岸邊凝望著海,看到的是一個個美麗或陰鬱的浪,大海,卻永遠窺不盡。 (尉遲秀)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你讀過《白城魔鬼》(原著The Devil in the White City,在美國銷售超過兩百萬冊),我只需要告訴你:這本《無線電擒凶記》(Thunderstruck)是該作者的新作,而它具備前作的所有特質——你應該就會知道自己需不需要、或想不想要讀它。

不知道那本書的人,請注意這個名字:Erik Larson,記者出身,擅長挖掘史實,把各種文獻細節加以剪貼,再運用社會背景、人物心理和科學進展等元素,編織出一個栩栩如生的往日世界。

《無線電擒凶記》寫的是二十世紀初一樁真實謀殺案如何遇上一門改變了世界的科學新技術。本書以兩條主線進行敘述:一個涉嫌殺人的醫生,攜帶著自己的罪行,搭上郵輪準備離開倫敦;一個野心勃勃的科學人物馬可尼(沒錯,就是寫在科學史上那位發明了無線電的馬可尼),緊抱著自己的天分,在義大利埋頭苦幹,渴望一鳴驚人。

郵輪船長扮演偵探的角色,透過馬可尼的無線電技術向外通報「這船上有殺人犯」——這好比今日的現場連線報導,所差者,這位被盯上的嫌疑犯並沒有面對二十支堵在他胸前的麥克風,而是渾然不知自己的行蹤已被海洋外的世界得悉。

海洋外的倫敦,天天聽聞新鮮事發生:飛行員橫渡英吉利海峽、科學家發現X光、性事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世界新穎得不得了,而這種新鮮感裡面帶著幾絲恐懼:一九一○年哈雷彗星出現在天空,人們謠傳會發生可怕的事件……

到這裡,有人想舉手發問嗎?「請問,今天還有誰覺得無線電技術的問世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發明?誰還會害怕彗星帶來厄運?」好吧,我列出三個條件,讓你判斷這本書是不是你的菜:

第一,假如你對於運用各種文獻的細節來建構一個往日世界深感興趣,這本書(這位作者)挺適合你。(但如果你想呼吸靈秀的文學空氣,或者想汲取微言大義,那就不必花時間在這裡了。)

第二,你願意撥出兩個不打開電腦的假日下午(或者四個不打開電視的夜晚)來讀一個故事。

第三,對於需要一點時間才會展現敘述結構的故事,你仍然具備一點耐性。但我猜,你很可能會急著看到本書兩條主線如何接上頭,因此翻頁翻得快了一些,所以在此預先提醒:這樣做會使得你錯過一些有意思的細節喔。(作者說了:「任何出現在引號之間的引言,都出自某封信、回憶錄,或其他書面文件。」)

最後,回到新鮮感這件事。選書那天,面對兩大落新書,我覺得茫然:向來生氣蓬勃的休閒類閱讀,本月新書似乎顯得疲倦——親子教養、童話旅行、推理小說、異地遊記,這些都不是新鮮的主題,也沒有新鮮的呈現方式。然而,看到Erik Larsson這本書時我心頭一跳:太陽底下還有新鮮事嗎?到底還能不能找到有趣的選題呢?會不會是我們自己的感受遲鈍了,以致於即使看到有趣的題材也不覺得它特別?帶著這種檢討的心情,這本集合了屍體與器官、愛情與恨意,並且讓發明家、醫師、魔術師與警探都到達現場的《無線電擒凶記》,雖然可說是依循著讓前作暢銷的公式而寫成,但不失其說故事的誠意,因此成為本月的休閒類選書。(陳郁馨)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作家暨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 (Paul Bede Johnson, 1928- )是長期活躍於公共論壇的人物,在他豐富的著作裡,最知名、也引起最多爭議的,是1988年出版的《Intellectuals》(所謂的知識份子)。他在這本書裡不遺餘力地揭發知識精英的言行不一之舉,用意是摧毀一些久受敬仰的學術巨擘。破壞之後,還要有建設。時隔將近二十年,他又先後出版了《Creators》(2006)及《Heroes》(2007),用以標準他心目中真正在人格與成就上均足為典範的人物;《創作大師的不傳之祕》即是前者的中文譯本。

在本書中,約翰遜歷數從十四世紀的喬叟以降,直到二十世紀的迪士尼等多位作家及藝術家。貫串全書的主軸是人類的創造力,但約翰遜劈頭便說,創造力是無法定義和解釋的,我們能做的只是闡明(第7頁)。於是闡述概念之事一轉而為闡述其參與者(藝術大師)和成品,而很湊巧,這種關乎人物生平及評價的事,正是他的專長。於是我們有了這本蒐羅廣泛、多彩多姿的一系列人物評傳。

約翰遜的博學、對所述題材的熟悉、對人物細節的注重,以及他強烈鮮明的個人觀點,使得本書成為一本饒富趣味、可讀性很高的歷史讀物。我們時時可以從中發現一些有趣的軼事,獨特的賞析角度,以及激發思考(或者贊同、或者反對)的論點。

理解約翰遜的個人背景,有助於我們閱讀本書。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原先從事新聞工作,曾任《新政治家》雜誌的主編,年輕時政治立場偏左,但後來轉趨保守,成為保守價值的強力捍衛者。

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在本書中,他常在一章中處理兩個相似的人物,寓褒貶之意於兩人的對比之中──當然,贏的總是較傳統保守的一方,低下的總是進步的、智識傾向較濃的一方。這使得我們在閱讀本書時,得略微小心地區分其中的事實和價值判斷。

而或許也由於他對知識理念的貶抑,使得書中某些部分或者過於偏頗,例如關於普金(A.W.N.Pugin)和十九世紀建築史的評價,或者引用資料過於陳舊、遠落後於當前的學術研究,例如關於巴赫的生平及承傳。這些都值得我們注意。(趙學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年12月選書

本月首選&文化類首選書:《在地的幸福經濟》,比爾.麥奇本/木馬
文學類首選書:《長路》,戈馬克.麥卡錫/麥田
休閒類首選書:《魔是魔法的魔》,尼爾‧蓋曼/繆思
知識類首選書: 《雙面好萊塢》,薛尼.波寇維茲/博雅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10月24日至2008年11月20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駱以軍(文學類客座評審)、趙學信(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尉遲秀(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從一月到現在,累積下來的書籍,也將近三百六十六本書,若比之一年的總出版量,怕也不及百分之一,但在這些書裡頭,又有多少本書,真正與閱讀者自己的心產生對話?如果,要列出今年度的十本個人書單,又會有哪些書籍在上頭?二○○八年,最後一個月份,我們還是挑選了三十一本書,有美麗的文學書、有充滿奇想的休閒書、有發人深省的文化書,也有餵養壯大我們智識的知識書。好好閱讀一本書,似乎已經快要變成一種奢侈的享受。即將進入的冬日裡,端杯咖啡,在熱氣氤氳中,挑一本好書來讀吧!十二月四大類選書如下:

四類選書: (十二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長路》
戈馬克.麥卡錫/麥田

推薦理由>>>

《魔是魔法的魔》
尼爾‧蓋曼/繆思

推薦理由>>>

《在地的幸福經濟》
比爾.麥奇本/木馬

推薦理由>>>

《雙面好萊塢》
薛尼.波寇維茲/博雅

推薦理由>>>



貝塞尼家的姐妹/蘿拉.李普曼/漫遊者 單車放浪/黃健和/大辣 12歲的天空/彰化伸東國小六年丙班全體同學著/晴天出版 誰偷走了我的記憶/瑪莎.魏曼.里爾/久周
看我的眼睛/約翰.羅比森/遠流 莉西的故事/史蒂芬‧金/皇冠 聽楊絳談往事/吳學昭/時報 體驗真實/詹姆斯‧吉爾摩/天下雜誌
風雅頌/閻連科/麥田 巴黎藍帶廚藝學校日記/凱瑟琳‧弗林/馬可孛羅 趨勢力/夏畢洛/財信 超級菁英/大衛.羅斯科夫/時報
步行書/張惠菁/遠流 預約私房美味/施穎瑩/時報 多桑的櫻花/平野久美子/繆思 從旅遊學數學/曹亮吉/天下文化
關於跑步,我說的是/村上春樹/時報 發現那麼美的台灣/海豚飛、老夫子姊姊等著/天下雜誌 中國怎麼想/馬克.里歐納德/行人
惡人/吉田修一/麥田 清香流動/解致璋/遠流 末那皈依/錢文忠/網路與書
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麥可.謝朋/皇冠
世界搜藏家/伊利亞.托亞諾/商周
犬神家一族/橫溝正史/獨步
瀑布/伊恩‧藍欽/臉譜
收集孩子的人/莎賓娜.提斯勒/小異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多」卻無法「更好」的世界往哪裡去?

讓個人薪資提高的因素,「不是國家財富的實際多寡,而是國家財富持續增加」,1780年代,亞當‧斯密這一經濟擴張概念,為工業革命確立方向,日後以資本主義發展為根本的「第一世界」也於焉逐漸成形;「發展是硬道理!」2003年,即將老去的鄧小平用這句話論斷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為舉國一致的目標,「大國崛起」於是儼然在望!

從18世紀到21世紀,短短三百年之內,「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發展再發展,成長再成長,早成為不論先進或後起國家共同一致的奮鬥目標:攻城掠地,攫奪能源,講效率、促生產,開發利用,無所不至。為的就是經濟能起飛,國家能現代化(工業化),以便創造更多的物質,累積更多的財富。因為,「更多」就是「更好」!

「更多等於更好!」這個觀念,幾乎主宰過去三百多年的人類經濟思維,隨著製造業的發展,城市一個接一個興起,在吸引諸多農村人口,創造出一陣的興旺之後,卻往往隨著世界體系成立,產業轉移,而一個接著一個衰敗沒落。城市垮了,農村卻未必復興。山窮水盡的,不僅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自然資源,更多的是,原本自給自足的在地社區。

新世紀以來,「全球化」趨勢,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與此同時,另一股「反全球化」,或者說「反世界體系」、「反全球分工」,甚至「反對無條件追求經濟成長」的反省勢力也愈行壯大。本書即可視為其中之一。作者從質疑「更多等於更好」、「財富增加等於快樂增加」開始,反覆論證三百年來人類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所引發的種種弊端,從而建議其它幾種推動經濟的方式,用以減低能源消耗、降低排碳量,減少地球壓力,且還能讓人類更加滿足。其中心論述則在回歸古老的「在地經濟」,透過數據、經由實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永續經營」的可能。

「成長的極限」、「發展的陷阱」,上個世紀60年代便已被提出,卻始終為主流勢力所壓制。為了工業成長,多少農業因此被犧牲了;為了追求發展,多少自然被剷除了。如今,「明天過後」的地球早已危若累卵,人類的幸福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即。此時此刻閱讀此書,一方面不免讓人感慨良多,另方面卻也鼓舞信心,相信黑暗隧道遠方的光亮之地,或者竟也有抵達的一天吧。 (傅月庵)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路破穿枯涸沼澤,僵凍泥地中,冰管矗立似岩洞裡石灰沉積。路旁遺留古舊的火炙傷痕,其後綿延一路幽長小徑。死就的溼地;枯樹浸立灰水,體表蔓覆蒼白苔斑;柔細煙塵傍附大路邊石洩灑。他斜倚遍沾沙土的水泥護欄;萬物具毀,或能揭露太初起源;山,海,及世間一切驟逝,浩大的反奇觀景致。荒野無盡,焦渴、淡漠中連綿無期。闃寂。」

枯荒空曠的末日景象,一對父子相依為命,在這人類意義時間靜止的地表彳亍前進,覓食,恐懼被倖存同類狙殺,那麼詩意,那麼絕望。

在這樣典型「大災難後」的空曠劇場,旅途,或曰父與子相依為命相濡以沫的這段路程,可依傍的文明盡付一空,無階級,無人際關係,無單一個體與群體的衝突、張力......只有動物性的生存課題,納甚至繞開了卡夫卡式的「城堡」,往孤獨、恐懼、無有荒謬劇只剩下最低限的「對人類這個物種終於在地表滅絕」之哀傷的曠野背向走去。這樣的空景能展開的,或只能是塔克夫斯基那樣的詩意。我們習慣二十世紀發展起來的高度濃縮擠壓的「小說」,如蠅蛆菌群難以寄附在那空荒冰原繁衍。父與子。能傳遞的文明記憶,在這樣臨迫切膚之滅絕處境(我們一死,人類可能就滅亡了),剩下什麼?最原始的「存活自衛」?或恰好相反的「信任」?該不該殺人?(不殺人他們會殺我們掠奪納有限的物資)如何讓柔弱的孩子相信「我絕不離開你」?如何對他描述那個如煙消逝的曾經如此美麗又如此猙獰的人類文明?這本書和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末世男女》一樣,是另一階段的文學。想像力必須拉至歷史終極的時間對岸去回頭凝視、沉思、追憶這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界。這是一本非常美、非常美的書。(駱以軍)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看到尼爾‧蓋曼(Neil Gaiman)這位英國暢銷作家的名字,是在法文版的兒童繪本《那天,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過沒多久,台灣也出了中文版(2004年)。第二次見到這個名字,是在一篇訪談Tori Amos的文字裡,這位五度得到葛萊美另類音樂專輯獎的才女歌手說自己是尼爾‧蓋曼的忠實粉絲,「尼爾」這個名字曾數度出現在她的歌詞裡,而尼爾‧蓋曼後來在漫畫作品《沙人》(The Sandman)裡,竟然也以Tori Amos為原型,創造了一個角色。

後來,尼爾‧蓋曼一連幾部長篇奇幻小說都出了中文版,加上原著被改編成電影(《星塵》),去年還有他自己編劇的電影《貝武夫》,這位奇幻文學作家的名字幾乎是無所不在了。

《魔是魔法的魔》是他自選的短篇故事集,每一篇的形式、主題各異。尼爾‧蓋曼擅長援用一些眾人皆知的經典元素,從「鵝媽媽童謠」到「聖杯」,只見他隨手摭拾,任何東西到了他的手上,似乎都可以變成創作的素材。

第一個短篇〈二十四隻畫眉鳥事件〉的形式最是獨特,它剪接了十一首「鵝媽媽童謠」裡出現的人物和情節,「戲仿」(parody)短篇的偵探小說。用作者自己的說法,這是一則「童謠王國人馬搬演的冷硬派推理劇」。

最後一則竟然是一首詩〈指南〉,「告訴你要是不小心落入童話故事裡該如何應變」。寥寥數百字,卻讓你明白了奇幻世界裡崇高的公民道德、希望和愛。

這本書是尼爾‧蓋曼寫給年輕讀者看的,十一個短篇,沒有什麼驚人的高潮,有的是源源不斷的輕盈想像。蓋曼展現的文字魔法,讓一堆充滿傳統童話情調、似曾相識的情節長出翅膀,幻化成一則又一則不同的童話。

先是繪本,接著是小說、電影,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版漫畫。(尉遲秀)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幻電影和科幻小說這對兄弟有著極相似的成長歷程。他們年紀都不大,一向遭受漠視,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或許這是成長必經的痛楚?──直到最近情勢才有了轉變,但是發展方向略有不同:科幻小說成為值得重視、也有名家參與的文類,算是獲得了名聲;科幻電影則是大行其道,既躋身商業片主流之列,也深深走入通俗文化之中。流行程度如此,但這些科幻片裡的科學正確度如何?這就是《雙面好萊塢》所處理的問題。

書中討論了約一百部電影,除了科幻片,也包括了科學家傳記和記錄片。發行年分最早可回溯至二十世紀初的經典老片,最晚遲至2005年,但絕大多數都屬於1980年代之後,讀者較熟悉、也較易找到的片子。本書英文書名副標題Movies, Science, & the End of the World 的「世界末日」是關鍵詞,它暗示本書的選片傾向以災難片為主。

全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自然界的威脅」討論外星人入侵、彗星或小行星撞擊,以及溫室效應和其他地球自身的天災。第二部「人類製造的威脅」討論核子戰爭、複製人、傳染病及人工智能。第三部「好的、快的和真的」則是對照比較電影裡和現實中的科學與科學家;另外,出於趣味考量,作者並且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好和最差的科學類電影,分別頒發金鷹獎和金火雞獎(木火雞或許更合適?)。

每一章的前半部是幾部代表作品的劇情大要,後半則是所涉及學科或主題的非常簡短的入門導介,觸及的題材以外星生物學、遺傳工程、機器人學、地球科學為主。對於想知道自己喜歡的電影到底說得對不對,或是想對這些學科有些基本了解的觀眾,這是一份頗有用而且也富趣味性的教材。

科學正確並非判別科幻片好壞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準則,否則,我們只要有Discovery之類的知識頻道就夠了。成為一部好電影的前提是「好看」,如果能引發人思考則更佳;科幻片尤其如此。作者本人也很清楚這一點,對於這項可能的偏失,很有意思的是,他是在頒發金鷹獎和金火雞獎的章節裡,藉由對電影優缺點的評論來彌補。

將本書的片單與近幾年的電影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作者至少遺漏了兩個趨勢未加處理,一是毀滅性的生化災難,如 28 Days Later(2002), I Am Legend (2007);另一是短時程的時空旅行,如 Daja Vu (2006)。這些或許是由於發行時間太近,或許是難以說起而略過了。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效法書中範例,自己也來做求證和查資料的功課。

本書翻譯及譯註頗有一些錯誤,不免損傷了本書的原意──更正流行文化中的科學謬誤──這是一項可惜的遺憾。(趙學信)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年11月選書

本月首選&文化類首選書:《我們》,顧玉玲/印刻
文學類首選書:《巨獸》,保羅.奧斯特/皇冠
休閒類首選書:《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徐銘謙/野人
知識類首選書: 《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羅倫絲.封丹/麥田

以一個閱讀者有限的時間,選擇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猶如在密林中尋找一片樹葉的冒險。
因此,《網路與書》每個月針對新出版的圖書,由名家就讀者的知識、文學、文化、休閒等需求初選出三十本好書,再選出各類首選書與當月首選書,幫助讀者過濾好書。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9月20日至2008年10月23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尉遲秀 (文學類客座評審)、周易正(知識類客座評審)、傅月庵(文化類客座評審)、傅科白(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身為保羅‧奧斯特迷和西西,看到他們的新書出版,自是非常興奮。我們的評審者選了奧斯特的《巨獸》為文學類首選推薦,下方有精采的推薦理由。當然,駱以軍《西夏旅館》也是必讀書之一。本月首選書《我們》(可別與先前的科幻經典做《我們》搞混了),在這個混亂的時節來讀再適合不過了。從「他們」變成「我們」,過程必須經過多少自覺與努力?可是常常「分門別類」的習慣已經深深嵌入多數者的認知模式之中,黨同伐異比起「人同此心」來的容易與迅速,在長期撕裂的語境之下,這本書應該是很好的開始(假若讀者願意放下心中的成見)。四大類選書如下:

 

 

四類選書: (十一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巨獸》
保羅奧斯特/皇冠

推薦理由>>>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
徐銘謙/野人

推薦理由>>>

《我們》
顧玉玲/印刻

推薦理由>>>

《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
羅倫絲.封丹/麥田

推薦理由>>>



西夏旅館/駱以軍/印刻

25位世界名人的私房菜/何合真理/遠流

夠了!創意/李奇.高德/馬可孛羅

如何用數字唬人/邁可.布拉斯蘭德、安德魯.迪爾納/大是文化

燈塔船/齊格飛‧藍茨/遠流

淚光閃閃的巴黎/王孟婷/寶瓶文化

奇蹟的孩子/波西亞.艾佛森/時報

告別施捨/葛瑞里.克拉克/財信出版

醫生這件事/Vincent Lam/大塊

浮世的繪/梁旅珠/時報

謝清志的生命振動/謝清志/玉山社

傑洛米的賭注/艾朗.卡茲/究竟

我的喬治亞/西西/洪範

美好年代 巴黎片段/李政亮/日月文化

帝國/瑞斯札德.卡普欽斯基/馬可孛羅

哥倫布大交換/克羅斯比/貓頭鷹

看房子/西西/洪範

 

莫兒的門/泰德‧凱拉索/遠流

貨幣戰爭/宋鴻兵/遠流

外島書/何致和/寶瓶文化

 

閱讀在隱逸空間/耿一偉/東觀

文明的力量/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左岸

項塔蘭/葛雷哥里.羅伯玆/野人

 

生命的時間學/柯萊恩/大塊文化

粗獷與詩意/王俊雄/木馬

 

我的回顧與反思/錢理群/行人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是鏡

說是「我們」,其實因為始終被視為「他們」。視角的移動,心念的轉變,願以「我們」稱呼「他們」,遂有了許多的悲憫,無論是對他們,或者,我們。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台灣的「勞動」始終是伴隨著「移動」流轉的。遠者可追溯到四百年前於原鄉求一勞動自主而不可得,乃揚帆黑水溝,慘烈移動到孤島新天地的祖先們,近如上個世紀六○年代起,懷著孤女的願望,帶著一口舊皮箱,從衰蔽農村流浪到繁華夜都市的女工、學徒。把地域場景放大了,也是上個世紀的七○年代,隨著榮工處到沙烏地阿拉伯當「外籍勞工」的台灣男性勞動者,乃至新世紀猶絡繹不絕於途,前往日本擔任「看護婦」的台灣女性勞動者。這一個又一個的影像,當不時閃現在台灣人的集體歷史記憶之中,只是由於「階級污名」的「不光彩」,多數台灣人乃有意無意選擇遺忘了。

就這樣,應該是「我們」,卻成了「他們」。

國際分工,或說全球化的演變,讓勞動不停地移動著。終於有一天,台灣由「移出國」轉為「移入國」,大批的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中國勞動者踏著與前此台灣勞動者相反方向的腳步,來到這塊昔日曾被詛咒成「男無情,女無義;鳥不語,花不香」的「埋冤」之地。事實竟也證明,苦難未必能讓人心軟,痛苦的歷史經驗往往不是讓人更寬廣,而是更狹隘。台灣人絕少因相同的移動經驗,而把來自異鄉的勞動者視為「我們」,相反的,昔日在異鄉所遭受的屈辱,似乎都在一旦成為「勞動主」之後,有意無意地都宣洩了出來,甚至,太超過地加諸於來自異鄉的勞動者身上。於是我們看到骨瘦如柴的越南婦人倒臥街頭,被拘禁強迫勞動的印傭從冒險跳樓逃亡,被苛扣工資,被性侵害,被當作牛馬使役,被迫集體暴動……。

「此亦人子也」。顧玉玲此書寫得真切,寫得「節制」,看得人掉淚。原因很多,文筆的真摯流暢、長期的深入觀察,都是。最深處的根源或即是幾千年前陶淵明送了一名僕人給兒子後,再三叮嚀的這一句話。也是因為這一句話,從書中這幾位菲律賓勞動者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看穿了台灣的醜陋與可能的美好。作家唐諾說這書讓人「仍然相信幸福是可能的,我們」,這個「我們」,相信應該是融「他們」與「我們」為一體,全世界不停向前移動,在艱困中猶然不忘勇敢向前,努力奮鬥的所有勞動者。「我們是鏡。/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彼此注視並為對方呈現,/你可以看到我們,你可以看到自己,/他者在我們的視線中觀看。」這本書值得一讀再讀的價值於是不言可喻了。 (傅月庵)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回保羅‧奧斯特筆下的主要人物是兩位相知相惜的青年作家,他以其中一位作家亞隆的第一人稱敘事,寫下好友沙克斯從反戰到成為神秘炸彈客,如何將豐沛的生命力灌注在自身信仰、愛情、認同的實踐與毀壞當中,終而意外身亡的故事。這部兩百五十頁的小說,屬於那種一翻開就會讓人一口氣讀到底的作品,但你若被保羅‧奧斯特牽引進他的重重反思之中,心緒可真是沈重得無以復加。

Leviathan在基督宗教的傳統裡以鱷魚、白鯨等大海獸之姿出現,象徵的是秩序建立之前的混沌,而霍布斯(Thomas Hobbes)則在同名鉅著《利維坦》裡,以Leviathan象徵國家的威權。閱讀保羅‧奧斯特的《巨獸》(Leviathan),基督宗教與西方文明脈絡裡的巨靈當然揮之不去,如影隨形。這個部分馮光遠在本書的【導讀】裡有相當精闢的分析,我想我不會說得更好,就請大家直接看【導讀】吧。

而這小說之所以深深吸引我,除了沙克斯那種時時刻刻湧現並且堅持實踐的理想主義,還因為另一個人物:瑪麗亞。

這個人物來自保羅‧奧斯特與法國著名的攝影家、觀念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共謀,他們說好要玩一個混合現實與虛構的遊戲,於是保羅‧奧斯特在小說裡以現實的蘇菲‧卡爾為本,創造出瑪麗亞,然後漸漸加入作者的虛構,而現實中的蘇菲‧卡爾則必須以作者的虛構為指令,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作者虛構的「五行色飲食」,或是「一整天在b或c或w的魔咒下進行每項工作」。

小說家和觀念藝術家的共謀在蘇菲‧卡爾的觀念藝術作品裡似乎只是一項充滿玩興的遊戲,但在小說家的作品裡卻沈重許多。

小說裡虛構的瑪麗亞撿到一本通訊錄,她立刻虛擬出她的故事:這個本子的主人將是她的夢中王子。她要透過對每一個聯絡人的訪談,找到這本通訊錄的主人(這是蘇菲‧卡爾於1983年的真實創作「通訊錄」,最後因為物主抗議,無法展出)。瑪麗亞的尋覓在第一個聯絡人出現時就因故中斷了,物主始終未在書中現身,但這本通訊錄卻勾連起沙克斯日後追尋認同終至毀滅的命運。

小說家(奧斯特)以自己筆下的小說家(亞隆)訴說另一位小說家(沙克斯)的故事,雙重的虛構,作者在書中甚至還不時藉由不同敘事者對於同一件事的不同觀點,層層挑戰著敘事(虛構)的可信。

保羅‧奧斯特是否想藉由這樣的手法,再加上因為蘇菲‧卡爾而出現的這條遊戲軸線,挑戰虛構的認同?並且對於認同的實踐發出深沈而簡單的質問?

答案或許就藏在沙克斯的命運裡——為了反對越戰,他拒不從軍,因而入獄,為了對抗那已成為魅影的自由女神,他化身炸彈客「自由魅影」,最終在爆炸中身亡。沙克斯認為事情很簡單,他陳述(虛構)自身認同之後必然要實踐,而一個忠於自己建構(虛構)的認同的理想主義者,必定會將虛構的認同化作現實。

但保羅‧奧斯特的答案似乎並不那麼單一,在沙克斯大大小小的理想與認同不斷實踐與毀壞的過程裡,我們看到的還有矛盾荒謬的人性發揮的作用力。

巨獸,是威權的帝國?是虛妄的自由?還是我們無法究竟的生命?(尉遲秀)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書市出現了兩本特別亮眼的「旅遊書」,一是年初的《轉山》,其次就是年底出現的這本《地圖上最美的問號》。

《轉山》是謝旺霖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贊助後,單騎行走雲藏,從麗江古城直達西藏拉薩的成果;《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則是徐銘謙獲客委會「築夢計劃」的補助,前往美國參與阿帕拉契山徑修建步道志工隊的記錄。一個是追求單車遠逿,一個是推廣千里步行,都是當前最熱門的全民運動。

謝旺霖在一路超克障礙的過程中,向內挖掘省視自身的情感,沉斂的文字和動人的思緒,已經反映在眾多讀者口耳相傳的好評中。而徐銘謙的築夢記錄,則多屬向外的觀察,除了實務工作的經歷,更有知性上的省思論辯。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全書可切分成三大部分,開頭第一部談登山者出發前的各項準備,其中諸如煮食爐具的選用、強調登山安全的高科技輕量裝備,或者以極簡配備激發潛能極限等等的討論比較,都令人大開眼界。書末第三部分以資料整理方式介紹阿帕拉契山徑的拓建歷史以及作者先前幾段旅行經歷。此外占全書最大篇幅的第二部分即是重頭戲,紀錄了作者加入志工隊,以六個禮拜的時間,清泥土、釘木樁、修建山屋、開闢新路、打造石階、架設木橋等等實作生活。

「阿帕拉契山徑是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它始終維持沒有商業介入的光榮紀錄。」當初因為旅遊文學作家比爾‧布萊森書上的這句話,撩撥起徐銘謙對這個不斷浮動變化的美國第一條國家步道的好奇與興趣。而如今,透過她的親身經歷,以及書中那些振臂揮汗的志工身影,我們對這條步道的想像,便有了更具體的憧憬。

除了描繪志工的工作概況,書中也不時觸及各種環境保護、自然共生的概念彼此碰撞辯論的問題。譬如關於登山步道的設置,有兩派不同的看法,「自然派」強調生態保護,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工法派」則強調施設的堅固耐用,以提供安全與舒適的山徑為目標。這類看似理論的討論,對一般的登山者也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而在照片與圖像輔佐的各種專業的修建工程示意圖之外,我們也可以讀到徐銘謙感性的思惟和發自內心對自然的尊重。她對山椒魚的憐惜、對砍伐樹木的戒慎恐懼、對年長志工的敬重,還有欣賞石南花落英繽紛時的溫柔,以及不時冒現的幽默感,都讓這本看似專業的書,彷彿林間的陽光,散發出溫暖的氣息。

從「旅遊」的角度來看,《地圖上最美的問號》為登山的愛好者提供了豐富而新奇的視野,甚至於對國內的步道養護單位,都有十分珍貴的參考價值。然而這本書所傳達的更動人意象,是人在勞動中回歸自然、跨越各種文化語言籓籬的景況。就像《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書中前往車諾比核爆受災的白俄地區協助蓋房子,以及《不只是蓋房子》裡從各國來到921災區協力造屋的義工群所展示的,透過身體力行的勞動,認識土地、親近異鄉的人和文化,那裡蘊藏著會讓人熱血奔騰,想要從蒼白的現代生活中動起來的神奇力量。(傅科白)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認識的網路,是在線路裡。是一個hinet、seednet等寬頻公司為基礎,各種螢幕瀏覽器為介面的世界。從這裡看到的世界可能很大,但從某個角度,也可能很小。

在十八世紀南歐,讓圖書串起來的最大網路系統是「小販」的世界。這些小販走遍歐洲,不但將新的知識帶到偏遠的地方,還能穿越法律的界線,讓禁書得以流動。這些人利用小村落作為倉庫,背著書籍越過庇你牛斯山、阿爾卑斯山,讓所有販賣的書籍都霑上露水。

這些人不同於我們見過的賣書人。不同於誠品、金石堂員工,沈重的背包裡除了乾糧與印刷品之外,可能還有精緻的織品、藥物、餐具、手錶、手帕。他們除了賣書,隨時能夠說一段旅途上的故事、唱一段美麗的歌謠。

《追尋歐洲小販的歷史旅程》就是這群圖書小販從崛起到消失的深度故事。

在這本書,「小販」指的是主要由山區居民組成,在城鎮間進行貿易的人。這些人的內部如何進行貿易?他們之間有怎樣的緊密血緣?有多少種不同的小販類型?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如何打破過去對這類人「自由靈魂」的想像?目前沸沸揚揚的信貸制度,是如何讓這些「自由」移動的人緊緊地「綁」在土地上。

這群被人蔑視的商人如同岩漿,從山區汨汨流下,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推力。即便當時許多人不識字,放本書在口袋裡,依舊會讓他們感到安心。那個時代,文化具有是神聖力量的一部份。

隨著著作權法興起、移民法與行會力量的改變,小販與其網絡在十九世紀慢慢消退,慢慢進入到我們親眼目睹的店鋪零售制度,以及再後來我們更為親暱的網路書店。

台灣是個小販制度蓬勃的地方,每天因為小販產生的地下經濟不知道佔了「地上」經濟多少倍。但卻真的很少有人能夠追溯出一條清晰的「小販」發展網路,換句話說,我們對於這些熟悉的臉孔是多麼陌生。

圖書更是如此,光看這本書的封面及出版社的介紹,完全無法知道這是一本售書的早期歷史,更重要的,是一本網路與書的歷史。(周易正)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本月選書報告

時間:2008年8月21日至2008年9月19日期間出版的書籍
評審:駱以軍 (文學類客座評審)、傅月庵 (知識類客座評審)、尉遲秀(文化類客座評審)、傅科白(休閒類客座評審)、網路與書編輯部

在兩個秋颱過後,氣溫明顯下降了一些,更明顯的是,現在變成了散步的好時間,不太冷,也不太熱,還有拂面輕風,絕對讓人舒適地快活了起來,一點都不會想要回到斗室中忍受冰冷無情的空調。所以,帶本書出走吧。如果不知道要在那兒散步好,本月的知識類首選書告訴你一本可以以一舉兩得的好方法,讓你邊散步邊認識風土植物,也許還是你常常經過他們身邊卻完全不知道他們的來歷。至於散步之中間隔的休息時間,可以準備另外的書籍,想選哪一類,下面是四大類候選書單,各有各的好理由,希望也能讓你找到你想讀的書。四大類選書如下:

 

四類選書: (十月推薦書單封面圖片)

 
文學
休閒
文化
知識
 



 
 

《再見,我的書》
大江健三郎/時報文化

推薦理由>>>

《故事之旅》
和田誠/時報文化

推薦理由>>>

《看不見的力量》
保羅.霍肯/野人

推薦理由>>>

《行道樹圖鑑》
羅家祺/晨星

推薦理由>>>



紫花/徐譽誠/印刻 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哲倫特、基托/圓神 夠了!創意/李奇.高德/馬可孛羅 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奧立佛‧薩克斯/天下文化
一千零一次死亡/塞吉歐‧拉米瑞斯/大塊文化 夢想教室/法蘭克.麥考特/皇冠 大人的友情/河合隼雄/天下雜誌 領導學散步/桑德‧佛隆姆等/大塊文化
重點所在/蘇珊‧桑塔格/大田 果然好吃/葉怡蘭/皇冠 風來坊閒話/李長聲/遠流 真食物的奧秘/妮娜?普朗克/天下雜誌
父親的謊言/約翰‧伯恩賽/木馬 他人事/平山夢明/小異 失敗的國家/諾姆.喬姆斯基/左岸 中國飆富時代/吳曉波/遠流
據說,我曾經是人類/英德拉.辛哈/漫遊者 在巴黎餐桌上/李伯齡/馬可孛羅 孤獨的聆賞者/Anthony Storr/立緒 豐田文化/傑弗瑞?萊克、麥克?豪瑟斯/麥格羅希爾
巧克力戰爭/羅柏.寇米耶/遠流 東京爬樹偵探/平野肇/遠流 一個新世界/艾克哈特.托勒/方智
午夜知音/伊麗莎白.海伊/遠流 性愛力/鳥來伯/大辣 深夜裡的圖書館/曼古埃爾/商務
黑人魔術師/丹尼爾.華勒斯/漫遊者

net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